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17篇

时间:2022-11-10 08:20:11 来源:网友投稿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17篇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发展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的基石,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17篇,供大家参考。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17篇

篇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发展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的基石,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将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事实证明,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用科学方法指导农业生产意义重大。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应用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技术支持,促进现代化农业的稳步前行。现代农业已经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在的核心驱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农业发展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依然是重要基础,而且还影响着社会稳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现

  代化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结合计算机的优势和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积极把握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时代共同进步,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业各个领域进行更新,对农业目前的经营模式改造升级。例如: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农业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包括土壤特性、光照强弱、湿度温度、灌溉方式、雨水天气、种植方法、收获方式和储存环境等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形成信息库,从而指导农业生产。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数据库等系统的支撑下,整合了各类农业资源,实现了数据采集、存贮和交流功能,可有效提升农业体系的运营效率。2020年,在“十三五”和“十四五”之间,是承上启下极其重要的一年,所以更要在计算机技术和农业技术上下苦功夫,正是在这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快速融合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意义极其深远而重大[1]。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1国外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就得到了普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德国的农业主要是农场经营的模

  式,受其发达的制造业和土地环境的影响,机械化水平非常之高,该国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农业模拟应用、农业数据库开发等领域,极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2];韩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方面也非常成熟,韩国的农场主也非常重视计算机技术,目前该国已经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各个领域,构建了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

  1.2国内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步晚,导致农业信息化起步比较晚,发展不平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农业相关专家的辛苦努力,我国在农业数据库、专家系统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利用这些系统将农业领域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治理、农业生产储存、农业灾害防治、农场管理等各方面[3]。1)在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准确、长时间记录当地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生长周期、灌溉水源、雨水天气、光照温度、天气湿度等农业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得到科学的农业生产规律,为实际农业生产把控方向,用科学方法发展农业,提升土地利用率,找到适合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和产量…2)在农业生产系统方面。农业生产系统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出一套综合的农业生产系统,对农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农业生产系统可以为农民提供作物种植技术、收获技术、种子储存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各方面的信息指导。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遥感技术等对生产环节的所有状态进行实时管理,包括作物生长情况、温度湿度情况、病虫害情况等等,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农民对农作物的掌控能力。3)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相关专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库,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其中包含了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库等,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指导,农业技术推广随着数据库完善得到快速发展。4)在农业灾害防治方面。自然灾害属于不可抗力因素,一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产量,所以以前农民看天吃饭,如今算机技术可以在灾害、天气预测等方面为农业生产做出预警,农民可以根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提示,例如根据天气预报、台风预警等来调整生产的时间,以避开极端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仅仅只是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一些简单应用,相信信息技术对农业帮助是巨大的。5)在农场管理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搭建的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农场信息管理系统等,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的农业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早已深入到了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从种植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极大加速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相比仍有差距,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有很大上升空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

  2.1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时间较短,农村地区计算机的普及率太低,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还没有计算机和电信网络,这就导致了在农村地区想要实现农业信息化相当困难,难度非常大,无法将农业信息系统与农村农业生产相结合。目前,我国广袤农村的生产方式还是主要以户为单位,整体生产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2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东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失衡,存在较大差距。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然而在中西部和

  农村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低,农业生产依旧以家庭生产为主,无法进行区域化、合作化、规模化生产。这也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难度极大。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使用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农产品的销售,但是应用程度低,销售量小,小而杂,无法形成产业链。

  2.3农民文化程度低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飞快,但相对而言,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计算机使用频率较低,懂得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人数较少,对于最新的信息产品和技术使用了解不足,这也成为了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之一。

  2.4工业化水平不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才开始逐步发展,经过70多年的励精图治,工业化的水平越来越高,现如今已是工业大国,在世界工业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现代化程度还很低,这也成为了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原因之一。

  2.5信息服务制度不完善,成本高昂

  信息服务制度不完善,主要是由于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计算机的应用还未普及,尤其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更是程度较低。另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成本过于高昂,致使我国计算机普及有很大的限制,农村地区电信网络建设尚未完备。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计算机普及率较低,信息堵塞,计算机技术得不到应用。农业信息化的路还很长,不仅要建设完善的信息服务制度,还要培训农民知识。所以要真正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现代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农业生产数据库的应用

  人们在选择农业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出因地制宜、低成本、科学合理的生产方案。比如,以温室大棚无土栽培为例,技术人员使用数据库技术,将无土栽培需要的温度、湿度、水和营养液等指标数据录入计算机的农业系统,系统进行分析处理,给出理想方案。用户得到方案后也可以用计算机系统来对温室的各类指标进行自动控制,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

  3.2在模拟试验中的应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系统研究领域将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计算机将农业模拟为一个系统,不再是简单的企业和工厂,当中包含一个以上的多个小型农业生产系统。在模拟试验的过程中,用定位系统来定义客体的位置、作用和相互关系,创建具体数学模型,再用计算机来相互转化计算机模型和数学模型[5]。

  3.3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智慧农业是指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种植相结合,从而实现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订单农业是一种先下订单后生产的新型农业模式,解决了产品滞销等问题。两者的发展和兴起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促进了智慧农业和订单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也是智慧农业和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3.4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应用

  农民如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取决于农民的多年经验积累。要将计算机技术大范围运用于农业生产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能否将传统的农民转换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将计算机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助

  力。因此,需要将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新型的现代化农民,首先就要对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计算机,了解计算机技术,学会使用一些在生产中可以成熟应用的技术。其次,以新型职业农民为基础,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进生产的结构改革,为农村地区城镇化、农业信息化、农民富裕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5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在畜牧业利用计算机数据系统来计算分析畜牧养殖中喂养的饲料配比、生长过程、智能喂养等等,最终选择最优的畜牧养殖方案,以互联网技术辅助管理整个养殖过程,有效减少人工投入。推广信息化养殖,可以大幅提高畜牧养殖的效率,减少成本[6]。

  3.6在预测气象中的应用

  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气象信息的预测在农业现代化中极为重要,过去农民看天吃饭无可奈何,现在可以通过实时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来准确把握天气变化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模拟各类气温建设规模化的温室系统,用计算机来管理温室的数据,调整气温、湿度,达到理想的状态,不断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

  3.7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综合性的技术,在信息的存储、交换、传播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当中,不仅可以推广农业机械技术,还能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拓宽农民的销售渠道,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应该分析如今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现状,并且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推广农业机械技术的同时及时为农户答疑解惑。此外,要利用各地的农业示范基地,做好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大力推进科技下乡、技术下乡、信息下乡等活动[7]。

  4加快农业信息化的策略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都纷纷开始布局信息化,为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我国农业相关部门也为了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8]。

  4.1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地域辽阔,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不仅建设难度大,而且资金投入巨大。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先摸清农业的基本情况,知道农民缺少什么,怎么做才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方案和资金方案,聘用相关人员来教会农民使用相关设备采集、保存和上传生产信息,构建信息化的数据平台。加大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业发展,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4.2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农民不具备相应能力就无法推进农业信息化,只有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耕作、种植、收获、病虫害处理和储存技术,才能促进农业发展。所以只有对农民进行培训教育,让农民具备农业信息化素质,才可以达到科学种植和增产增收效果。

  4.3优化农业信息化管理

  相关部门在农业信息化中要起到带头作用,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农民,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教会他们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才能真正促进农业发展。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广部门可印刷耕作种植、灌溉施肥、收获储存的

  技术手册,免费提供给农民学习;制作技术视频,给农民观看并且现场演示;定期组织农民参加农业信息化生产技术发展的讨论交流会,让农民和技术人员互相交流,给农民带去最新的技术信息。此外,定期组织农民学习优秀的信息化管理案例,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基地的作用。

  4.4加快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

  要改变农业生产现状,相关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要加快种植、灌溉、收获和储存等技术的研究,将最新技术进行示范,示范成功后推广全国,发挥示范基地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9]。

  4.5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农业生产如果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将会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并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加大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和农民的技能教育极为重要,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1)在乡镇基层建设基础设施,让农民遇到问题有人可问,不管是技术问题还是设备使用问题。2)分类建立各类农产品交易平台,线上线下平台双管齐下,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3)建立土壤等研究基地,检测农村土地污染,在发展农业时不能以污染土地为代价,保护农业

  生产环境。4)建立示范基地,用少数人的成功经验带动多数人,实现共同发展。

  5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农业不发展,就会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将会是未来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大引擎之一。计算机助力农业现代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将计算机应用到农业发展的每个领域之中是必然的,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农业的现有模式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的效益。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正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好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加快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发展过程,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毋庸置疑,将计算机技术和农业技术中的多种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应用,将会是未来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小兵.用信息技术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瓶颈[J].中国合作经济,2020(3):12-13.

  [2]吴宗卓.新时代农业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15):109-110.

  [3]杨江丽,白春梅,冯瑶瑶.浅析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1):28-29.

  [4]范淼,郭金宇,王嘉瑞.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J].南方农机,2017,48(2):99.

  [5]李爱华.信息技术在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的应用策略[J].南方农机,2020,51(22):16-17.

  [6]亓俊红.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新时期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22):12-13.

  [7]黎泽群.新时代农业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J].农家参谋,2020(24):39.

  [8]石卫坤,彭森.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2019(19):19.

  [9]雷玉梅.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农业的发展[J].南

  方农机,2020,51(17):84-85.

  作者:刘斌李玮王钧郭志伟王泰恒魏新宇汪颖单位: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

  

  

篇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

  作者:黄磊来源:《山西农经》2018年第8期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领域也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对于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现代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8-0052-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3文献标志码:A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届领导人对于农业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主要还是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化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而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提升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首先要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改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使政府更有效率的对农业发展进行调控,加速农业发展水平。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平台,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1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

  1.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用在农业的发展上,也就是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产品的生产、消费、农业信息传递和农村的农业活动之中,帮助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推动农村更快、更好的发展,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对与农业有关的环境包括耕地、水、天气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帮助农民更好的进行相关农业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递相关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让农民掌握相关的资源与环境情况,安排生产。

  1.1.2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天气和病虫害等都会对农作物的终止与培育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农产品减产。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很好的帮助农民减少这方面的影响。农业管理信息化指的时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农民更好的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与农业经营相关的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农民,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及时性等农业管理中的问题,而且可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1.1.3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发展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人口变化、教育水平、收入水平、道路情况、健康情况、住房情况等关键数据目前按主要依靠政府统计,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将这些数据船速整理分享,使各级农业管理部门更好的了解农村的情况、农业的情况,从而制定及时有效的政策帮助农民,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1.1.4农业科技教育的信息化。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传递给广大农业生产者,供他们学习使用,包括新的作物品种、农用机械、肥料、药物和农业管理模式等。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用科技武装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我国每年关于农业的科技成果成千上万,但是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却不多,主要原因就是农业科技教育的不足,因此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

  1.2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现代信息化技术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部分,现代农业信息化设施是农业生产设备运用的基础。在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平台的过程中,信息化网络是最核心的条件。现代农业必须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和农业产品产业化的水平,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减轻环境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所以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有重大影响的。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良好的阶段,但是较先进农业国差距很大,所以必须更好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农业现代化。

  2信息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

  2.1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信息对于传统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当前政府对于农业的补贴力度很大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很容易产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于广大农民和基层政府来说只能按照基本的市场需求来对相关农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地理位置不好区域,导致农产品的实际供给与市场需求有较大差异,容易导致农产品滞销,对于农民来说这种损失难以承受。而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的帮助农民避免这类问题,通过建立信息采集系统,收集农产品的最新市场消息,通过掌握的最新消息进行分析总结,调整生产的规模,调整库存,就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对于很多农业生产者来说要发展农业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和土地,因为我国当前对于农业的扶持力度很大,这些问题上政府都会大力帮助,他们最缺的是生产和管理的技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将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利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学习的速度,使农业生产者更好的进行生产。

  2.2提升基层政府的决策水平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部门,对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基层镇府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重要推动力。乡镇部门如果能够充分的掌握资源,将拥有的资源利用好,对将来的农业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并对农民进行积极引导,让农民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管理方式,并根据最新的信息对农民进行及时的引导,提高基层政府的决策能力,那么将大幅带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

  2.3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十个存在一定风险的行业,风险可能来自于环境也可能来自于市场,通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结合起来,对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据测,就能起到帮助稳定生产的作用,使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提高,最大程度降低各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产的因素。

  2.4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凝噎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非配,对于农业生产者和基层政府来说,要积极的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保障生产的合理性。农业生产者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自身的生产水平,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农用机械、新管理模式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的了解学习,并投入生产。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的进行生产,不论是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还是增加了农民的劳动效率,都可以起到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并且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

  

篇三: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生产、采集、存储、变换、传递、处理过程及广泛利

  用的新兴科技领域。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将为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飞跃发展带来契机。

  二.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6

  0年代的科学计算,第二阶段是70-80年代的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第三阶段是90年代以来新的发展时期。

  新发展时期其主要标志是:(1)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有计算机的农场中,有47%的农场主使用Internet,20%的大型商业化农场已经进入Internet。(2)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美国农业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两个主要系统是AgDaily和FarmDayta,属于数据传输网络公司的一部分。上述两个系统提供的现实数据和信息分为若干主题,能提供最新的市场价格、气象图表、美国农业部报告有关市场发展、长短期天气预测,以及产品信息和保险业务方案。(3)专家系统、模型系统、智能信息系统的开发。已研制出大量作物模拟模型、作物生产管理系统或病虫害管理系统、以及其它与农业相关的模型、专家系统和管理系统。“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

  日本依靠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增加农村地区的活力,发展农业、农村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借助公众网、专用通讯网、无线寻呼网,把大容量处理计算机和大型数据库系统、Internet网络系统、气象情报系统、温室无人管理系统、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系统、个人计算机用户等联结起来。政府公务员(从官房长官到普通职员)、研究和推广公务员(从高级研究员到一般技术员)、农协和农户,可随时查询、利用入网的各种数据(农业技术、文献摘要、市场信息、病虫害情况与预报、天气状况与预报,世界或本国或县甚至町村地图、电子报刊、音像节目、公用应用软件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德国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1.各州农业局开发和运营的电子数据管理系统(EDV),用户可随时获得

  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预防、防治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2.是邮电局开发运营的电视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用户可通过邮局通

  讯网络,获得农业技术信息服务。3.是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数据库系统

  (PHYTOMED),计算机用户可联机检索有关农业技术信息。

  三.信息技术与我国农业发展

  1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应用及前景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因具有宏观、实时、低成本、快速、高精度的信息获取,高效数据管理及空间分析的能力,从而成为重要的现代农业资源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土地、土壤、气候、水、农作物品种、动植物类群、海洋渔等资源的清查与管理,以及全球植被动态、地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壤侵蚀监测。我国已研制出红壤资源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数据处理系统,北方草地产量动态监测系统,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及国家农业资源数据库等。2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应用及前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四个方面:(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

  (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2)农业专家系统:如砂礓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黄土旱塬小麦生产和综合管理专家系统,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小麦、玉米、桑蚕品种选育专家系统,农业气象专家系统等。(3)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如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耕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4)作物遥感估产: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国外已提出信息时代的"精确农业"概念(PrecisionFarming)3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及前景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4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前景随着我国市场经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使农户只要有一台微机终端,通过网络就能够及时获得农业法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产品销售等信息,合理地进行农资购置与产品销售,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5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及前景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目前我国主要用于洪灾、作物病虫灾害、旱灾、土地荒芜沙化监测、森林火灾等。

  四.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实例:1.农业机器人及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1)精确农业、遥感技术

  (2)地理信息系统(3)仿形农药喷洒机械手(4)农业机器人行走机构(5)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系统:温度、湿度、营养液的控制、台风防御、

  电子鼻、作物浅层灌溉控制系统(草坪灌溉机器人)、农业机器视觉、蚕茧雌雄识别器、农业信息。a.电子鼻猪舍臭味识别系统的研究

  人造臭味气体的研制

  电子鼻臭味识别系统

  传感器采集到的18个气味信号之一去除其一点后的气味信号

  

篇四: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数据库技术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模拟模型技术作物生理生态模型虚拟植物模型精确农业与3s技术农业虚拟技术农业物流信息技术农业物流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条形码与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等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遥感技术

  全球定位技术

  地面检测技术技术

  信息采集技术

  信息传输技术(网络)空间分析技术

  信息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

  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模拟模型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专业模型技术

  计算机技术

  辅助表达技术

  农业信息技术体系框图

  二农业信息化的作用1.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2.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增强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减少经营风险。5.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服能力。

  农业信息化技术

  经济扶贫性:利用农业专家系统,随时随地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服务,表现为技术扶贫特征。2.农业信息化的特征:网络化、综合化、全程化

  

  农业信息化技术业生产管理控制,通过智能化的农业机具及设备控制具体实施。

  农业信息传输技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激光通信传真通信超导通信

  农业信息处理技术空间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决策建模技术

  数据库存储技术图像分析

  农业信息处理结果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信息作物生长模型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传感技术遥测技术

  全球定位技术地面检测技术摄像扫描技术

  农业对象农田土壤信息农作物长势信息农作物产量信息病虫害信息农业环境信息

  农业信息控制技术

  温室自动控制技术种子、化肥、农药、

  灌溉的自动控制

  农业信息技术二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1.田间生产管理田间试验种植管理、研究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精确农业。

  2.设施栽培计算机控制温室:蔬菜、花卉、苗木。光度、温度、湿度、营养成分等自动控制。各种机器人:嫁接、育苗、洒药、施肥等。

  3.水产养殖与畜禽饲养养殖用水的盐度、温度、水循环、饵料全部由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猪牛等分娩、生长、死亡出售、食物比例和生长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信息。活动量、产奶量、牛奶质量、体重健康状况等的自动检测。

  4.农产品储藏与加工谷物仓储计算机监控与管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微机控制生产线。配合饲料建工生产线,蔬菜水果保鲜(通风调节)

  5.农业生态环境检测与保护湿度、温度、农业虫害的检测与预防(语音传感器检测害虫的声音和类别,自动控制喷洒杀虫剂。3S技术用于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农业资源调查、农业资源监测和农林灾害预报与监测。农业资源调查:主要涉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别、草场资源、水资源。农业资源监测:农作物长势与估产、土地沙化与盐碱化、鱼群监测、农业用地污染监测。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林灾害预报与监测:农作物病虫害、草场雪灾和火灾、洪水预警、测定受灾面积和灾后评估6.农业研究与实验

  

  农业信息化技术

  (4)数据库要有集成性、多种形式化(5)数据库作为一种资源(6)数据库可以动态地增删内容(7)数据库具有促进、加快大量信息传播的功能3农业数据库的分类:

  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技术数据库农业统计数据库农业生产数据库农业管理信息数据库相关行业信息数据库

  

  农业信息化技术

  专家所做决定的过程,解决人类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提出专家水平的解决方法或决策方案的计算机程序系统。

  专家系统来自于专家,但又高于专家,是专家技能和知识的集成和综合。农业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农业专家知识与经验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农业专家提供的特殊领域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像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农业中复杂问题并进行决策。二农业专家系统的特征1具有专家水平的专门知识

  一个专家系统为了能像人类专家那样地工作,就必须具有专家级的知识,知识越丰富,质量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数据级、知识库级和控制级。数据级知识是指具体问题所提供的初始事实以及问题求解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结论、最终结论等。知识库级知识是指专家的知识。控制级知识是关于如何运用前两种知识的知识。控制级知识是用于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推理的,因而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智能”程度。2能进行有效的推理

  专家系统的根本任务是求解领域内的现实问题。问题的求解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即推理过程。要求专家系统必须具有相应的推理机构,根据用户提供的已知事实,通过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推理,以实现对问题的求解。

  3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专家系统的基础是知识。为了得到知识就必须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4灵活性

  大多数专家系统中,都采用了知识库与推理机相分离的构造原则,彼此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就不会因知识库的变化而要求修改推理机的程序。

  5透明性人们在应用专家系统求解问题时,不仅希望得到正确的答案,还希望知道得出该答案

  的依据,专家系统一般都设置了解释机构,向用户解释它的行为动机及得出某些答案的推理过程。从而提高用户对系统的可信程度,增加系统的透明度。

  6交互性一方面它需要与领域专家或知识工程师进行对话以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与

  用户对话以索取求解问题时所需要的已知事实以及回答用户的询问。7实用性专家系统是根据领域问题的实际需求开发的。8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及难度专家系统拥有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进行推理,以模拟人类求解问题的思维过程。但是,

  人类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真正实现对人类思维的模拟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有赖于其他多种学科的共同发展。

  常规程序=数据结构+算法专家系统=知识+推理三农业专家系统的功能1存储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所需的知识。2存储具体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原始数据和推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种信息目标以及假设等。3根据当前输入的数据,结论或系统自身行为作出必要的解释。4能够对推理过程、结论或系统自身行为作出必要的解释。

  

  农业信息化技术

  5提供知识获取、机器学习以及知识库的修改、扩充和完善等维护手段。6提供一种用户接口,便于用户使用,分析和理解用户的各种要求和请求。四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工具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开发研制的基于软结构的新一代专家系统开发平台——雄风6.0,结构由知识库检验、知识库运行、ODBC数据库服务、网络信息获取。通常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包括编辑型开发工具、智能型开发工具和自动知识获取工具三种。1编辑型开发工具2智能型开发工具3自动知识获取工具五农业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农业专家系统的设计典型的专家系统主要由知识获取工具、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机、人机交互接口几个部分组成,其中知识库和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知识库是实现专家系统智能推理的基础,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智能中心。2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1)育种管理(2)灌溉管理(3)施肥管理(4)作物栽培管理(5)植物保护(6)水产养殖

  

  农业信息化技术

  4决策方案后果的推理5方案后果的评价6决策的解释和执行7战略构成四DSS的结构及求解问题的过程

  DSS的典型结构一般包括交互语言系统、问题求解系统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组成

  DSS求解问题的过程是:用户通过交互系统把问题的描述和要求输入DSS,交互语言系统对此进行识别和解释。问题处理系统通过知识库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

  数据、信息和知识,并据此对问题进行识别、判定问题的性质与求解。通过模型库系统集成

  构造解题所需的规则模型或数学模型,对该模型进行分析鉴定,在方法库中识别进行模型求

  解所需的算法并进行模型求解,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最后通过语言对求解结果进行解

  释,输出具有实际含义、用户可以理解的结果。

  五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过程

  1DSS系统分析包括确定实际决策问题目标,对系统分析论证。

  2DSS系统初步设计对各子问题要进行模型设计

  对各子问题还要进行数据设计。

  3DSS系统详细设计包括详细设计(数据设计和模型设计)和综合设计。

  4各部件编制程序包括建立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编制模型程序,建立模型库、模型库管理系统;编

  制综合控制程序(总控程序),由总控程序控制模型的运行和组合、对数据库数据的存取,

  设置人机交互等处理。

  5三部件集成为DSS系统包括解决部件接口、总控程序与模型部件和数据部件的集成和形成DSS系统等问题。

  六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1设计思想主要是对决策支持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它包括运行结构设计和管理结构设计。

  2设计内容(1).总控程序的设计每个模型只完成它自身的工作,模型间的数据加工只能由总控流程来完成。

  (2).模型程序的设计包括数学模型程序、数据处理模型程序、图形和图像模型程序、报表模型程序等。

  一虚拟农业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技术

  三虚拟农业的特征1.多感知性:应该具有人所具备的所有感知能力2.存在感:它是指导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3.交互性: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性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性。4.自主性:指虚拟环境中物体依据物理定律动作的程度。

  四虚拟农业主要包括:1.虚拟农作物,用以培育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新品种;2.虚拟动物,用以培育猪、牛、羊、鸡、鱼等主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新品种;3.虚拟农机制造,用以设计和制造节能、高效的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设备、设

  施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4.虚拟农场,对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管理进行模拟,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技术教

  学。五虚拟农业技术的应用范围1.虚拟实验。应用计算机建立反映客观规律的虚拟模型,应用虚拟模型进行实验,可以部分地替代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进行的实验,或者是费时、费力和费钱的实验。2.虚拟育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设计出虚拟作物、畜、禽、鱼等,然后实际培育出能与虚拟农产品相媲美的真实作物和畜、禽、鱼等品种。3.虚拟温室。虚拟温室是将数据、材料、模型、物理属性和高级算法整合成的一个研究平台,研究温室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半簪物理学(如温室围护结构的传热和力学属性)和环境学(气候变化和植物生理信息)结合起来,进行预测和预报温室对外界各种变化(气候条件、植物生长和人工干扰)的反应,而且能够观察、显示和打印其结果。4.虚拟农场。在教学、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推广领域,可利用虚拟植物模型建立虚拟农场,让学员在计算机上种植虚拟作物,进行虚拟田间管理,直观地观察作物的生长过程及最终结果,较快地掌握先进的农田管理技术。5.虚拟果树修剪。虚拟果树修剪系统,可以模拟果树具有生长功能,该功能可以模拟真实果树的各种生长状况,并对各种因素的改变做出近似实际的反应。可以和农作物合理搭配种植;模拟农、林、牧、副、渔业相结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6虚拟立体农业。主要是通过对光资源利用的模拟(可模拟地下部对水、肥等的吸收利用状况等),实现对立体农业(间作、套种、混种等)的优化管理。7.虚拟城市农业。城市农业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城市空间和优越条件来发展农业的一种探索。

  

  农业信息化技术

  利用虚拟农业技术可以模拟环境、生态、科技、生产、观赏为一体的城市农业综合发展模式,便于决策、实施。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为一体的农业。8.虚拟农机制造。可以虚拟农机设计、农机制造和农机测试。例如,采用虚拟农业技术,对试验对象的各个指标同时进行数据的测量、实时处理和实时分析,有利于提高测试水平,得出比较精确的结论,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农业信息化技术

  三精确农业的理论与技术体系1.精确农业的核心理论:基于田区差异的变量投入和最大的收益、最小的环境危害。精确农业的三个精确:定位:精确地确定灌溉、施肥、杀虫等的地点。定量:精确地确定水、农药、肥、种子等的施用量。定时:精确地确定各种农艺措施实施的时间。

  2精确农业的技术体系(1)地理信息系统(2)遥感技术(3)全球定位技术(4)决策支持技术(5)变量投入技术

  3.精确农业的实施过程(1)数据采集

  产量数据采集土壤数据采集作物营养检测方法土壤水分检测苗情、病虫草害数据采集其他数据采集(测量地形边缘、近几年轮作情况、平均产量、耕作情况、作物品种、化肥、农药、气候等有关数据,用于决策分析。(2)差异分析产量数据分布图土壤数据分布图苗情、病虫害分布图(3)控制实施在3S技术支持下得到的信息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将形成变量控制信息,最终由计算机控制农业机械,实施变量管理。智能农业机械是精确农业中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智能农业机械主要由信息采集系统、决策判断系统和控制执行系统3部分组成四3S技术3S技术是指遥感(RS,Remote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System)。3S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的各个方面,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机械、水产业等。主要应用于综合开发、产量估算、生长监测、病虫害预报等。1RS包括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是在30年代航空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60年代随着太空技术、电子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并被广泛利用于各个领域。航空遥感能进行较精确的测量和立体观察。卫星遥感频度大、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便于数字化分析。2GIS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它是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应用的技术系统,即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进行输入、存贮、查询、检索、运算、分析、显示、更新和提取应用的技术系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它的应用范围已涉及到地理学的各个领域。3GPS是1973年美国为改进原有的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NSS而确定研制的。它是以人造卫星组网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主要由卫星星座、地面监控和用户信号接收三部分组

  

  农业信息化技术

  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适时、高精度的7维数据(3维位置+3维速度+1维时间),具有解决多种学科重大问题的能力,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农业信息化技术

  澳元的农场中,有55%的农场利用互联网开展了电子商务,有47%农场使用互联网获取种养信息和技术,发布产品销售信息,从网上接受农协及政府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的网址,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农民协会和市场联系。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也是澳大利亚农业信息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政府和各类涉农组织都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加工整理,形成了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澳大利亚CISC农业信息网络提供国内外所有的市场动态信息、农业科技信息、自然与气象信息、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和相关行业信息等。著名网络门户“Agrigate”,链接了数百个世界权威网站,并提供无偿服务。

  五日本日本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借助公众电话网、专用通讯网和无线寻呼网,把大容量处理计算机和大型数据库系统、互联网网络系统、气象预报系统、温室无人管理系统、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系统以及个人电脑用户等联结起来,提供农业技术、文献摘要、市场信息、病虫害情况与预报、天气状况与预报等信息。各县也都设立了DRESS分中心,可以随时交换信息;以有线电视利用为中心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通过有线电视播放、自由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并以计算机和多功能传真等作为补充,传递农户和农协之间的发货和销售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由企业运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利用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和综合性网上超市的规模、品牌优势销售农产品的,也有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和农产品网上商店。六韩国韩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新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为农民和公众提供新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土壤环境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详细的原始土壤图的制备、土壤详图数据库、稻田和早地土样分析等信息。农场信息技术系统主要向农场主、农户发布作物生长条件、农场全方位技术、害虫预测信息、农业标准设备的设计规划、特殊地点农户实用技术和农村生活等信息。农场生产环境信息系统提供实时天气预报信息。牲畜出口产品管理系统提供畜产品价格动态分析信息。农民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开发和提供农业管理项目。此外,韩国农业电子商务也极为发达。

  

  农业信息化技术

  二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建立专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必须由政府支持启动,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政

  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建立这一系统应包括如下内容:1·覆盖全国县市和乡镇,以保证信息的系统性,同时满足全国农户与乡镇决策的需要。2·乡镇设立专门的计算机网点,县城设立专门的集中信息网站,并有专门的信息员,负责

  录入信息和提供信息咨询。3·每村固定兼职信息员,负责统计与上报等工作。4·信息系统以服务为宗旨,并由政府直接管理,以保证运作的规范性、真实性和服务性。5·为保证信息的系统性与高效性,政府应对与国民经济和城乡居民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

  产品制定大类和细类,将这些产品的拟种植面积与待收获的产量和相应的市场价格及供求行情作出预测,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入网站。

  6·其他信息,诸如国际市场相关行情的信息等等。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1农业数据库方面

  当前我国比较有影响的几种农业系统的数据库有:(1).中国农业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2).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目前拥有180种作物、37万份种质信息、2000兆字节,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遗传资源信息系统之一。(3).其他专业性数据库等陕西省棉花气象数据库、象山县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山东果树数据库、湖北省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检疫性植物种传病毒数据库、青海省农作物品种管理数据库系统、昆虫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小麦遗传资源数据库、水稻褐稻虱数据库管理系统、台湾农业数据库、小麦抗条锈病数据库、肥料试验数据库、黑龙江省高梁育种基础材料数据库、花生优异种质资源数据库、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化风险数据库、农田虫情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水稻品种抗瘟性数据库管理系统、野生植物资源信息检索数据库、向日葵有害生物数据库。2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方面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农业系统管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信息处理系统

  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包括作物生产管理、灌溉管理、农业环境监测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家禽养殖管理等不同领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数字化发展。

  199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发的棉花生产管理系统,将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化学调控结合起来,可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提出不同的棉花生产优化方案,在山东、河南等地示范推广3.5万多hm,每公顷增产皮棉125kg。

  1988年,四川省开发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收集了全省1949——1987年主要农业生产数据,具有全省粮食总产量预测、农村产业结构动态评估和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机中心为我国广大农村研制开发了一套集成化管理软件“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由帐务管理子系统、农经指标统计汇总子系统和经营管理子系统组成。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江苏、山东、北京等地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1999年,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和杭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在市环保局的支持下,利用GIS技术、RS技术,开发了“杭州地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3农业专家系统方面

  

  农业信息化技术

  专家系统在各示范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安徽省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发出粘虫测报专家系统。正在研制的有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预测专家系统、麦蚜测报专家系统等。“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开发出虫害预报专家系统FIP、北京农业大学开发出作物病虫预测专家系统、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应用(VP—EXPERT)开发出冬小麦条锈病预测专家系统。

  我国专家系统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合作,研制了“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咨询系统”。90年代,国际上举办了多次有关农业专家系统的会议,我国专家系统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农业专家系统[6]。如小麦高产技术专家系统(余华等,1996),水果果形判别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刘禾等,1996),基于规则和图形的苹果、梨病虫害诊断及防治专家系统(王爱茹等,1999),以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专家系统的设计(李道亮,1999)、生态农业投资项目外部效益评估的专家系统(范大路,1999)、基于作物生长特征的作物栽培专家系统(柴毅,1999)、基于生长模型的小麦管理专家系统(曹卫星等,1999)等,这些农业专家系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我国“863”支持下研发的农业专家系统统计:甘肃示范区:小麦、玉米、马铃薯、黄瓜、茄子、番茄、西瓜、辣椒、百合、特菜、葡萄、病虫害预测预报、植保、养猪、农业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4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方面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最早在1988年研究开发了我国农业领域

  农业信息化技术

  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地震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灾害发生不久,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立即为救援部队紧急配备了1000多台“北斗一号”终端机,实现了各点位之间、点位与北京之间的直线联络。在灾区通信没有完全修复,信息传送不畅的情况下,救援部队不断发回的灾情报告,为指挥部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援。

  

  农业信息化技术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创新模式,开辟新途径,探索出“金塔模式”、“平凉农民信息之家”、“白银神农通”、“金昌家家e”、“黄羊川模式”、“酒泉三电合一”等模式。2电话信息开辟了新的服务空间,农业信息支撑能力得到有力保障“12316”“三农”服务热线于2008年4月在全省正式开通。包括政策法规、种植业、植物保护、畜牧业、蔬菜信息等12个专家组、200多名省级座席专家,每天在12316呼叫中心轮流座席,实现了农民与专家“点对点”、“一对一”互动交流。

  三、甘肃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1以电话通信畅通工程为载体,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将会得到全面提升我省的通信市场移动电话拥有量已超过固定电话,农村信息市场比较复杂,存在着信息资源粗放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网络技术不断演进与现实网络结构层次偏低、信息终端智能化需求与农民操作期盼简化等矛盾共存的现象。因此,下一步要从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搭建好适合农民需求的电话特别是手机信息平台,以电话应用带动下的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农业订单、农业信息服务、农资物流配送的农业信息流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其中,系列1为2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局面开始形成2002年文化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3年中组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6年信息产业部的“综合信息服务工程”等,这些工程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建设了覆盖范围广、不易受地形地貌影响和全国联网的优点,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村信息服务能力

  

  农业信息化技术

  四、甘肃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1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从甘肃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来看,集中表现为:一是信息资源分散,信息集成共享度不高。二是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缺乏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三是信息时效性差。四是信息形式较单一。2垄断使用,低效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一些政府部门由于缺乏信息服务意识,对所掌握的农业信息不公开、不主动发布,一些部门存在信息私有思想,政务公开、信息共享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各自为战,一盘散沙,资源分散,联合不力,有效整合不够,没有资源共享,没有力量集中,难于形成整体的资源优势,制约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和进一步的开发。同时,部分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和农户对信息的利用意识也有待提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工作重点不明、工作切入点不准、信息定位模糊等的问题。3服务不到位,缺乏专门培训,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能力矛盾仍较为突出农业信息利用极不对称是个带有共性的问题,一部分农民的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不捕捉市场信息,不了解农业科技信息,对信息需求不强烈,尤其对网络等新生事物仍坚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大多数农民虽然有着较强烈的信息需求,由于信息能力偏地低而无从下手,导致他们种的种不到点上,卖的卖不到好价钱,买的买不到便宜好货,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五、甘肃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对策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为主要目标,积极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2加强本省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先进信息技术作业要以国家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建设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如河西地区,发展数字农业,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等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灌溉、

  

  农业信息化技术

  精准施肥、精准田间管理和精准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3以培训促应用,努力提升农民信息应用能力由于我省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造成农民们信息利用能力低,要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业协会、农村经纪人的特殊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增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名词解释

  信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信息技术:是指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通信技术的总称。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

  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农业信息:是指人们利用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等活动的一切消息、情

  报、数据等地总称。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信息的获取技术(如遥感技术)、处理技术(如数据的并行处理技

  术)、模拟技术(如作物生长模拟)、自动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等。农业信息系统:一般由农业生物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农业技术知识信息和农业经济信息等

  四个信息子系统构成。农业信息学:农业科学与信息科学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学科。可以定义为:以农业科学

  为基本理论基础,以农业信息为对象,以信息技术支撑,研究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和技术。信息再生:指运用信息技术和科学方法对本原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产生出新的信息的工作过程。数据库:存放数据的仓库(顾名思义/不准确的含义)尽管数据库技术已发展成熟,但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严格的定义。数据库系统:基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数据模型:是数据特征的抽象,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模型是它的核心与基础。数据模型描述数据的结构,定义在其上的操作以及约束条件。它从概念层面上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和约束条件,为数据库系统的信息表示与操作提供一个抽象框架。关系模型:用关系表示(不需用指针)实体和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关系模型。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专家系统:也叫农业智能系统,是一个拥有大量权威农业专家的知识、经验、资料、数据与成果构成的知识库,并能利用其中的知识模拟农业专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尽心判断、推理,求得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答案的智能程序系统。

  农业模拟模型: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农业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其与环境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

  系统分析法:是把将要研究的目标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并把这个整体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揭示影响子系统的各项因素及相互关系,并进行数量化描述,以此为基础,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判断和加工,选择出最优的因素组合,优化系统或设计新系统。

  精确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的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农业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和与之

  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电子商务:广义上讲,电子商务是电子工具再商务活动中的应用。

  狭义上上讲: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应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葛洪活动的总称。物联网: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农业信息化:其内涵应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科技与教育信息化、农业产业经营信息化。

  简答

  1、信息有哪些主要性质特征真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层次性、对性习惯、价值性、共享性、寄载性2、什么是信息量?如何度量信息量?信息量是指从N个相等可能事件中选出一个事件所需要的信息度量或含量,也就是在辨识N个事件中特定的一个事件的过程中所需要提问"是或否"的最少次数.信息的度量是利用概率来度量信息。3、农业信息有哪些主要特征?1,农业生物的自身特性:农业生产的种子、种苗、种禽等原材料.都是由农业自身提供的.这些农业生物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性和自然再生产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掌握农业生物信息,符合农业生物自然再生产的规律.2,农业依赖环境的特性:农业生

  

  农业信息化技术

  物依赖农业环境而生长、发育、繁衍后代.光、热、水、气、风、霜、雨、雪、土壤质地以及地形地貌等环境信息,对农业生产经营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3,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按农时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要求掌握农时信息,提供农时信息.4,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农人们按照农业生物适地适生的信息.做到因地制宜的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5,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农业生物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农业生产是遵循生物体生命周期规律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为此,人类应掌捏农业生物的生命信息,生命周期的连续信息,以获取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6,农业生产的系统性:农业生产是生物、环境、经济、技术和人类共同参与活动的系统工程,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存在,相互渗透,共同作用,推动或制约整个系统的运行.7,农业生产的分散性:我国农付地域宽广,由几亿农民从事农业,产生信息的信源分散;将信息传输至信宿.也同样分散.要在广大农村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和传输信息,其难度较大.4、农业信息收集有哪些主要途径?主要有两类途径:

  (1)关系途径:沿着各种与信源相关的事物进行收集,如人际关系。(2)技术途径:利用各种技术直接或间接收集信息,如网络技术等。5、农业信息收集有哪些主要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人工收集法和技术收集方法,

  1.人工收集法:信息收集者人工地进行收集,如实验、考察、手工查阅文献等。2.技术收集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自动收集,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

  感、卫星技术等等。

  6、简述农信息整理加工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应符合真实、标准、及时、合适、有效等要求。

  基本内容:

  (1)原始信息的汇集、筛选、分析、鉴别(2)信息变换、载体结合、信道选配(3)信息分类、排序、编码、录制、储存(4)信息再生、转化、进入终端显示、利用等7、简述数据额模型的三要素。(1)数据结构——描述数据额的静态特征,包括对数据结构和数据间联系的描述、通常按照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

  层次结构——层次模型网状结构——网状模型关系结构——关系模型

  (2)数据操作——描述数据的动态特征和,一组定义在数据上的操作(包括操作的含义、操作符、运算规则及其语言等),主要操作:检索和更新(插入、删除、修改)

  (3)数据的约束条件——完整性规则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必须满足这组规则。约束条

  

  农业信息化技术

  件的主要目的是使数据库与它所描述的现实系统相符合。8、简述E-R数据模型。E-R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模型,它结构简单,语义表现力丰富,描述力强,同时又能方便的转换为其他经常使用的网状、层次或关系模型,所以,再数据库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9、简述数据库系统的开发流程。

  目前信息系统开发经常采用周期法,该方法将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预先规定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按一定准则顺次完成。AMIS的开发可采用生命周期法,其开发过程分为下图所示的六个阶段,即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技术方案分析、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维护。同时,再每个阶段都进行及时讨论和信息反馈。10、简述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流程。包括知识获取,即从农业领域专家收集整理归纳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数据,并经农业专家系统开发人员消化、整理、归纳写成一条符号表示的形式;确定知识表示和推理方法;建立知识库;编写推理程序,然后调试、运行和修改等步骤。11、写出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重比较的程序。DATAA;DOI=1TO5;DOJ=1TO10;INPUTX@@;OUTPUT;END;END;DROPJ;CARDS;…PROCANOVA;CLASSI;MODELX=I;MEANSVLSD;RUN.

  

  农业信息化技术

  12、简述3S技术及其基本原理。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

  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在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原理:直接接触目标物,在距地物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者电子光学仪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者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数字影像。该影像传输到地面,经过各种校正后,进行影像分类、翻译,最后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等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的技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共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轨道面对地球赤道面的倾角为55°,各轨道平面升交点赤经相差60°,相邻轨道上卫星的升交距相差30°,轨道平均高度约20200km,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11h58m。13、地物空间数据矢量化的方法有哪些?

  矢量结构是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来表达点线面等地理实体。获取方法:(1)手工数字化法;(2)手扶跟踪数字化法;(3)数据结构转换法。

  (栅格数据结构:栅格结构是以规则的阵列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象分布的数据组织,组织中的符复合数据表示地理要素的非几合属性特征。获取方法:1手工网格法2扫描数字化法3分类影像输入法47数据结构转换法。)14、简述农业模拟模型的研制步骤。

  (1)模型选择与系统定义。弄清研究目的、研究水平和研究对象。(2)资料来源。①自己积累或文献资料②从同行专家处获取③补充试验或支持研究(3)模块设计与模型设计。编程语言的选择、算法编程、界面编程、输入输出内容

  和形式。(4)模型检验与改进。①敏感性分析分析模型对主要参数和变量反应的灵敏度②

  校正调整模型的参数和关系,使得模型符合特定的环境和资料参数③核实将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将实际结果与模拟结果按同一时间坐标绘1:1图进行比较;检查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平均误差。15、简述农业信息服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基本内容:1.农业资源信息服务2.农业教育服务3.农业咨询服务4.农业物流服务

  

  农业信息化技术

  16、实现精确农业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精确农业的支持技术除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

  外,还包括决策支持系统(DSS)和变量投入技术(VRT),以上几个关键技术互相补充,

  共同构建精确农业的技术体系。

  综合题

  1、结合专业,谈谈学习农业信息学的意义(不能少于300字)

  2、结合专业,谈谈在我国如何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农业信息技术

  名词解释1.1.信息:是信息源所发生的各种信号和消息经过传递被人们所感知、接收、认识和理

  解的内容的统称。2.2.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使用信息的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

  息功能的技术。3.3.遥测技术:是对被测对象的某些参数进行远距离测量的一种信息获取技术。4.4.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

  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5.5.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6.6.数字农业:是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过程进行数字化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是数字地球的理论与知识在农业上的拓展和深化。7.7.数字农作:是通过综合运用数据库、“3S”技术、系统模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从而对农作系统过程的信息流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表达和整合。8.8.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方法和商业计算模型,也是一种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用户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9.9.连续流动分析技术:将样品显色与检测合为一体,是浸提样品的检测效率成倍提高。10.10.冷库:是利用降温设施创造适宜的湿度和低温条件的仓库,是加工、储存产品的场所,能使果蔬产品摆脱气候的影响,延长果蔬产品的储存期限,以调节市场供应。11.11.机器视觉: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眼的视觉功能,从图像或图像序列中提取信息,对客观世界的三维景物和物体进行形态和运动识别,最终用于实际检测、测量和控制。12.12.模式识别:在一定度量和观测基础上,将待识别的模式划分到某一模式类中去的过程。13.13.视觉信息模式识别: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属性,运用一定的分析算法,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机器系统认定研究对象的类型,使分类识别结果尽量与客观事物相符。14.14.电子鼻:是一种嗅觉模拟技术,也称为人工嗅觉、气味扫描仪或化学传感器阵列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15.15.电子舌:也称味觉指纹分析仪,是一种利用低选择性、非特异性、交互敏感的多传感阵列检测液体样品的整体特征响应信号,通过信号模式识别处理或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类新型现代化分析仪器。

  16.16.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直接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和方法。17.17.遥感平台:是安放遥感仪器的载体,包括气球、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以及

  遥感铁塔等。18.18.遥感器:是接收与记录地表物体辐射、反射与散射信息的仪器。19.19.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20.20.地物波谱特性:不同的物质反射、透射、吸收、散射和发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同

  的,表现为地物波谱随波长而变的特性。21.21.大气窗口: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较高的波段。22.22.反射率:物体的反射通量与入射通量之比。23.23.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的轨道分为低轨和高轨两种,低轨就是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简称极地轨道。24.24.图像识别:是指从相片中目标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信息判断目标物是否为森林、

  草地、湖泊、道路等过程。25.25.图形测量:是指测量、计算目标物的大小、长度、密度或相对高度。26.26.图形判读或目视解译:是指根据人的经验和知识,按照应用目的解释图像所具有的

  意义,识别目标并定性、定量地提取目标的形态、构造、功能等有关信息,把它们汇总在底图上的过程。27.27.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各种遥感图像特征,包括遥感摄影相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形等。28.28.间接判读标志:是指航空相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判读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它现象。29.29.目视判读方法:是指根据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标志和解译经验,识别目标地物的办法和技巧。30.30.高光谱遥感:是指将遥感成像技术和光谱分析技术相结合,利用几百乃至上千个小于10nm的电磁波波段从地表目标物体获取连续光谱曲线,从而形成图像和光谱合一的高精度遥感方法。31.31.定量遥感:是指利用传感器获取地表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数学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所观测地表目标参量联系起来,定量的反演或推算出某些地学、生物学及大气等目标参量。32.32.作物产量遥感预测:是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遥感器,来获取作物个生长时期光谱特征数据,通过作物种植面积遥感预测和单产预测,对区域作物产量进行预测。33.33.作物长势:是一个时空变化的过程,即同一时相的作物长势在空间地域上和同一空间地域的作物在时相上存在差异。34.34.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等功能,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35.35.数据:是指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资料,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图形以及它们所能转换成的各种形式。36.36.地理信息:是关于地球圈或地理环境中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是对地理数据的解释。37.37.地理数据: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

  

  农业信息化技术

  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38.38.识别码:不论空间信息数据文件还是在描述性信息数据文件中,有一个共同的字段。39.39.空间数据结构:是指适合计算机系统存储、管理和处理的地学图形的逻辑结构,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40.40.空间数据编码:是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和任务所收集的、经过审核的地形图、专题地图和遥感影像等资料按照特定的数据结构转换为适合于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数据的过程。41.41.空间数据分析: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各种几何的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提取和传输地理空间信息,解决人们所涉及的地理空间实际问题,特别是隐含信息,满足辅助决策的需要。42.42.数字地图:是指与传统的地图相区别的、在GIS中以数据库形式保存的地理信息。43.43.邻近度:描述了地理空间中两个地物距离的相近程度。44.44.缓冲区: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者服务范围。填空题45.45.在信息技术四大内容中,信息传递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46.46.计算机网络是一些相互连接、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47.47.物联网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48.48.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络计算的发展及其概念的商业体现。49.49.数字农业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50.50.数据采集管理系统是由信号调理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I/O接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数模转换器等部分组成。51.51.系统采集的信号可以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类。52.52.机器视觉的核心是图像获取和处理。53.53.遥感技术的特点有综合性、宏观性、时效性、经济性、客观性、局限性。54.54.遥感平台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55.55.在遥感图像使用前通常要进行校正,这种校正主要分为对象元位置误差进行的几何校正和对图像灰度值偏差进行的辐射校正两部分。56.56.农业灾害遥感监测主要是对农作物病虫害、旱灾、洪涝、火灾的遥感灾害。57.57.3S指的是GIS、RS、GPS58.58.GIS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人员。59.59.地理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时态数据。60.60.在地图上,空间信息通过点、线、面三种基本地图元素来反映。61.61.GPS与GIS进行集成,可以实现以下应用:定位、测量、监控导航。判断题62.62.信息传递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对63.63.智慧地球可分为地球部分和网络部分。错64.64.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络计算的发展及其概念的商业实现。对65.65.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低可靠性、通用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等特点。错66.66.1996年10月,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建成。错67.67.农业信息包括农作生产的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两大类对68.68.系统采集的信号可以分为模拟和数字信号两类。对

  

  农业信息化技术

  69.69.数据采集管理系统不包括时钟功能、控制功能。错70.70.农田生物信息具有层次性、属于弱信息的特点。对71.71.TDR指的是时域反射仪,FDR为频域反射仪。对72.72.机器视觉的核心是图像的处理和分析。错73.73.电子鼻和电子舌都适用于液体样品。对74.74.RS是一种非直接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和方法。对75.75.遥感技术可广泛应用,无局限性。错76.76.从20世纪60年代初GIS概念被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5个阶段。对选择题77.77.属于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的是(D)A.信息采集技术B.信息控制技术C.信息转换技术D.信息处理技术78.78.不属于数字地球的特点的是(C)A.空间性B.数字性C.客观性D.整体性79.79.不是物联网的结构分层的是(C)A.感知层B.网络层C.物理层D.应用层80.80.农业信息技术的英文缩写为(B)A.ITB.AITC.CTD.BIT81.81.下列哪个不是农业要素(D)A.生物要素B.环境要素C.技术要素D.网络要素82.82.不是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结构的是(C)A.数模转换器B.信号调理器C.网络交换器D.数据采集器83.83.下列哪一个是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功能(A)A.时钟功能B.信息转换C.人工管理D.自动链接网络84.84.哪一个不属于农田生物信息的特点(B)A.层次性B.属于强信息C.多元性D.时空分布特征85.85.组成电子鼻的功能器件中不含有(C)A.气味取样操作器B.气敏传感器C.模式识别D.信号处理系统86.86.不属于遥感技术的特点的是(D)A.综合性B.时效性C.经济性D.主观性87.87.可见光遥感的探测波段为(C)A.0.01-0.4umB.0.2-0.4umC.0.4-0.7umD.0.5-0.7um88.88.下列不属于气象卫星的是(C)A.TIROSB.ES-SAC.风云三号D.GOES89.89.GIS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包括(B)A.发展阶段B.网络阶段C.起步阶段D.应用阶段90.90.GIS主要用途中不包括(C)A.信息查询B.预测预报C.信息处理D.模拟分析91.91.下列哪一个不是地理数据(D)A.空间数据B.时态数据C.属性数据D.主观数据简答题92.92.信息技术包含哪四部分,分别对应人体的哪些信息器官的功能?答:信息技术包含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分别对应人的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网络功能、人脑思维器官功能、效应器官功能。93.93.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那些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答: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存储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94.94.数字地球有哪些特点?答:(1)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2)具有无边无缝的分布式数据层结构(3)具有迅速充实、联网的地理数据库(4)它以图像、图形、文本报告等形式提供服务(5)采用开放平台、构件技术、动态互操作等最先进的技术方案(6)其针对任何用户(7)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95.95.数字地球涉及的多学科信息支撑技术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答:(1)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宽带高速网(2)高分辨率卫星影像(3)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4)大容量数据存储及数据(5)科学计算(6)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96.96.对“智慧地球”认知可以用3I表示,其具体指甚么?答:指物联化,即更透彻的感知;互联化,即全面的互联互通;智能化,即更深入的智能分析。97.97.云计算中的“云”如何解释?答: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它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是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组成的大型服务器集群。98.98.数字农业的核心是什么?答:(1)数字化统一处理农业问题(2)最大限度的开发农业信息资源(3)农业信息的集成与共享.99.99.数字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答:农业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00.100.数字农作的关键技术有哪些?答:包括农作信息管理技术、农作过程模拟技术、农作信息监测技术、农作管理决策技术、数字农作平台技术。101.101.数字农作的技术体系包括哪些?答:农作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模拟、信息控制等方面,又包括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库、模拟模型、人工智能、决策支持和网络技术等。102.102.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典型结构是什么?答:它由信号调节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I/O接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数模转换器等部分组成。103.103.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具有的基本功能?答:(1)时钟功能(2)信息采集功能(3)数据处理功能(4)数据存储功能(5)控制功能(6)自诊断功能(7)信息输出功能104.104.农田生物信息的类型及特点?答;它主要分为农作物生理功能信息、农作物结构信息、农作物病虫草害信息等。它主要有层次性、多元性、属于弱信息、时空分布等特点。105.105.农田气候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硬件构成是?答通常由气候信息采集模块、数据通信输出模块和单片机功能扩展模块三部分构成。106.106.农田气候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中信息采集模块包含哪些信息?答;包含土壤热通量信息采集、空气湿度信息采集、空气温度信息采集、太阳辐射信息采集、风速于风向信息采集、降雨信息采集、气压信息采集、蒸发信息采集。107.107.土壤含水量的监测有哪些?答:有TDR湿度监测系统、负压计土壤湿度监测系统、中子土壤湿度仪、电阻土壤湿度监测系统、FDR湿度监测系统、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等。

  

  农业信息化技术

  108.108.土壤养分成分的监测有哪些?答:有土壤养分的连续流动分析、土壤养分成分监测---ISFET法、土壤养分测定仪、大地电导仪与土壤电导率传感器、土壤样品自动化采集系统等。109.109.智能化农田节水灌溉监控系统的构成及功能?答:它由多路传感器、系统信息采集主机、微机及外设等组成。主要有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与显示、信息管理、灌溉管理等功能。110.110.温室环境监测系统包含哪些监测?答:(1)温度、湿度监测(2)光合有效辐射监测(3.)CO2浓度监测111.111.果蔬储藏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的结构?答:它由智能监测站、通信总线、调控设备和管理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图形管理、网络化管理)组成。112.112.遥感技术系统包括?答:空间信息获取系统、遥感数据的传输于接收、遥感图像处理、遥感信息提取与分析。113.113.按传感器的频率或波段来划分遥感器有哪些类型?答:(1)紫外遥感(2)可见光遥感(3)红外遥感(4)微波遥感(5)多波段遥感114.114.与传统的地面调查相比,遥感技术有何特点?答:(1)综合性(2)宏观性(3)时效性(4)经济性(5)客观性(6)局限性115.115.目前遥感中使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答:(1)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2)近红外、中红外波段(3)中红外波段(4)远红外波段(5)微波波段116.116.遥感平台的分类及其对比?答: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近地遥感分辨率高,但观测范围小;航空遥感地面分辨率中等,其观测范围较广;航天遥感地面分辨率低,但覆盖范围广。117.117.列举具有代表性的气象卫星?答:TIROS、ES—EA、ATS、SMS、GOES、NOAA、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等。118.118.按照遥感信息收集和记录原理的差异,常见的遥感器类型有?答:(1)光学成像类型(2)扫描成像类型(3)成像光谱仪(4)微波成像系统119.119.农业资源调查与监测包含哪几方面?答:主要包括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森林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草原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草原生物量估算、草地种类识别、草地化学成分估测)120.120.作物水分含量遥感监测的方法?答:水分反演方法有三种(1)利用遥感反演的生态物理参数与作物含水量建立关联关系(2)建立作物冠层温度变化与作物含水量的关系。(3)基于作物光谱吸收特征反演与提取作物水分。121.121.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包含哪几方面?答:农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旱灾遥感监测,洪涝遥感监测,火灾遥感监测等。122.122.GIS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为?答:(1)起步阶段(2)发展阶段(3)应用阶段(4)成熟阶段(5)普及阶段123.123.GIS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2)区域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3).GIS的操作对象是地理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通过运用提供了认识地理现象的新方法。(4)具有地理图形和空间定位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5)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图形化输出,便于决策。(6)GIS与各种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7)一些GIS软件和可以实现数据共享,方便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农业信息化技术

  124.124.GIS有哪些类型?答:可分为专题信息系统,区域信息系统,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等。125.125.GIS的主要用途?答:(1)信息查询(2)绘制图件(3)预测预报(4)模拟分析(5)管理与决策126.126.GIS的硬件系统构成及配置类型?答:由数据输入设备、数据存储设备、计算机主机构成。其配置可分为简单型、基本型、专业型、网络型配置。127.127.GIS的软件系统通常包括哪几部分?答:(1)计算机系统软件(2)GIS软件和其他支撑软件(3)应用分析程序128.128.在地图上,空间信息通过什么来反映?答:(1)点,用一个独立的位置来代表(2)线,具有相同属性的点的轨迹(3)面,是所有具有相同属性的点的集合129.129.GIS的空间数据结构有哪些?答:(1)矢量数据结构编码(2)栅格数据结构编码(3)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结构。130.130.GIS的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方法有哪些?答:(1)空间插值(2)缓冲区分析(3)叠加分析(4)DEM分析131.131.GIS在农业中的应用有哪些?答:(1)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2)作为农业资源分析工具(3)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4)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

  一、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

  1.农业数据库的概念:是一种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管理、重复利用、分析预测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农业方面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

  2.农业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外模式:亦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看到的数据视图,它涉及的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通常是模式的子集。模式:亦称为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它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内模式:亦称为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系统内部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方式的描述。

  3.建立农业数据库的要求:安全系统全面准确4.管理信息系统概念:(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MIS)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的信

  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是根据管理目的而建立的、有大容量数据库支持的、以数据处理为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可以支持事务处理、信息服务和辅助管理决策。管理信息系统(MIS)由人、硬件和软件构成,具有信息处理、事务处理、预测、计划、控制和辅助决策的功能。5.MIS特征:具有人-机系统、综合性和动态性3个特征。6.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农业系统管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信息处理系统,可根据管理目的而建立,在数据支持下进行与农业相关的事务处理、信息服务和辅助管理决策7.数据编码概念:编码是将经过分类的数据信息用适当的数码(字符串或数值)来表示,也称代码化。8.编码的原则:唯一性:编码和分类一一对应;可扩充性:如果将来要增添新的内容,尽量不改变原有体系而实现扩充;识别性:用户看到编码时,凭经验就可知道事物的分类,并和其他事物产生对比、联想;简单性:完整性:综合性的信息系统涉及的面很广,应全面考虑有关的信息类型与分类,防止顾此失彼。

  二、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信息化技术

  9.专家系统及农业专家系统的概念专家系统(ES,ExpertSystem)是一个智能程序,它能对那些需要专家知识才能解决的应用难题,提供相关领域权威专家水平的解答。或者说由一个专门领域的知识库以及一个能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机构构成的一个问题求解系统。

  10.农业专家系统特征:具有显示表达的大量领域专门知识能进行符号处理:本特征是专家系统与传统程序的一个显著差别。具有智能性。能对推理过程的解释:这一特征也是农业专家系统与传统程序的一个显著差别。包括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涵盖了农业专家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基本信息。人机界面友好:权威性,启发性,灵活性,透明性,丰富性,适用性

  11.农业专家系统结构:知识库,推理机,数据基,解释机构,人机界面,知识获取

  知识库(规则库)

  推理机(InferenceEngine)

  数据基(工作存储器)

  解释机构

  输(录)入及检验编辑

  知识获取

  人机界面

  12.知识获取的概念:领域专家自身或知识工程师与领域专家共同整理总结领域的知识和他们的实际知识、经验、模型及研究成果等,按所建专家系统规定的知识表示形式,整理成一个个知识单元,放入知识库,这种过程称之为知识获取。知识获取与知识表示、知识运用是建造一个专家系统的三个关键技术。知识获取的基本任务:是为专家系统获取知识,建立起健全、完善、有效的知识库,以满足求解领域问题的需要。

  13.知识获取方式种类:知识获取可分为非自动知识获取和自动知识获取两种方式。14.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规则表示法特性表表示法过程表示法框架表示法

  语义网络表示法案例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

  三、农业模拟模型

  15.农业模拟模型的概念:农业模拟模型(SimulationModel)着重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农业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其与环境和技术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

  16.分类:经验(Experiential)模型和机理(Mechanistial)模型描述性(Descriptive)模型和解释性(Explainatory)模型统计(Statistical)模型和过程(Process)模型应用(Application)模型和研究(Research)模型

  17.过程模型的特征:系统性:对生物与非生物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与描述。动态性:包括受环境因子和内在特性驱动的各个状态变量的时间过程变化及不同生育过程间的动态关系。机理性:在经验性或描述性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深入的支持研究,模拟较为全面的系统等级水平,并将其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供对主要生理过程的理解或解释。预测性:通过正确建立模型的主要驱动变量及其与状态变量的动态关系,对系统行为提供可靠的定量预测。通用性:原则上适用于任何地点、时间和品种等条件。便用性:可为非专家操作应用,可利用一般的气候、土壤及品种资料。灵活性:可容易地进行修改和扩充以及与其它系统相耦合。研究性:除了应用性以外,还可用于不同领域的模拟研究工作,从而避免实物研究中干扰因素多。

  18.与统计模型的比较:(1)农业统计一般只对农业生产系统的最终结果(如产量)进行比较,而不揭示结果(产量)形成

  

  农业信息化技术

  的机理性过程及因果关系。而农业模拟模型完全可以揭示生物生长与生产过程及其动态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生长和生产的机制与结果。(2)农业统计一般只能考虑与结果(如产量)有关的少数技术措施(如品种、肥料、密度等),而客观上影响生物生长和生产的因子往往很多,无法用农业统计的方法综合研究和分析。而模拟模型可以对农业生产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合成,同时考虑许多因子的作用,并可进行大量的计算机模拟试验。(3)农业统计的研究结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且局限于特定的生物品种、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很难应用于不同地区、时间和生产系统。而模拟模型同时受外部环境和内在特征所驱动,因而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地点、时间和生产系统。19.农业模拟模型最重要的意义农业模拟模型最重要的意义是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并量化机理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即综合知识和量化关系。/模拟模型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计算功能,对不同的生物与非生物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合成,其实质上相当于所研究系统的最新知识的积累和综合。在这种知识合成的过程中,还能鉴定知识空缺,从而明确新的研究方向/同时,模拟研究在理解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其变量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和数理模拟,从而促进了对生物与非生物规律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化过程,深化了对农业系统过程的定量化认识和数字化表达。20.模拟模型的功能;理解、预测、调控。模拟模型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认识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的基本规律和量化关系,并对系统的动态行为和最后表现进行预测,从而辅助进行对生物生长和生产系统的适时合理调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21.农业生产系统的等级。农业生产系统一般可分解成区域、农区、农田生态、作物群落、群体、个体、组成成分(器官、组织、细胞)等不同层次或等级22.作物生产系统水平划分;根据生态限制因子对作物生理过程和生产系统的影响进行分类,按照产量递减的顺序,可以把作物生产系统分为五个水平:光温潜力水分限制氮素调控磷钾等养分的调控病虫草害等生物灾害的影响23.分室模型中的符号的含义。分室模型中的符号是以云朵代表系统的输入源,小室代表系统中的状态变量,开关代表过程的速率,以实线表示物质流,虚线表示信息流。另外,将影响速率的输入因子和参数称为附属变量。24.农业模拟模型研制的步骤。模型选择与系统定义资料获取与算法构建模块设计与模型实现模型检验与改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在深入解析和科学把握系统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和建立农业模拟模型的算法结构。25.模型的检验过程及方法。模型的检验包括对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校正、核实、测验等四个主要过程.平均离差(MeanDeviation,MD)即预测值与实际值之差总和的平均值。MD=(ΣERRi)/nERRi=Yi-Xi其中,n为为样本数;Yi和Xi为

  农业信息化技术

  28.虚拟植物的概念:虚拟植物就是应用计算机模拟植物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发育状况。29.意义(重要性)虚拟植物的研究对明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植物的形态结构很

  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的竞争能力和资源获取强度,通过虚拟植物的研究实现植物形态结构的定量化,有助于从生长机理上明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另一方面,虚拟植物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30.应用较广泛的用来描述植物拓扑结构的模型的理解。L系统评价:系统为生物生长发育的数学表达提供了一个形式语言描述框架,它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只要使用相当少的规则,就能以植物在自然界生长的方式来模拟其从芽开始到主茎、分枝、叶、花和果实的生长,产生非常复杂的结构。与三维图形绘制系统相连(如cpfg),能生成具有很高真实感的不同类型的植物。L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结构描述的通用方法,它可以描述植物的结构,也可以描述其它结构体的结构,如城市街道、建筑的结构等。L系统的具体实现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脚本语言系统。为了描述更多的结构与形态特征,这些系统不断地引入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来增强其功能,这样就使得符号多且庞杂。而且这些字符没有明确的字面意义,很难记忆使用,在程序开发时也很难实模块化。随机过程方法-AMAP模型:首先:对其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描述植物结构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植物结构进行定量化。/其次:则是根据芽的死亡、休眠状况出现的概率来模拟其生长,如某个位置的侧芽是否产生分枝、何时长出分枝及分枝生长持续的时间。为更准确地模拟植物的结构,在模型中还要用到一些较复杂的随机过程理论,如马尔可夫过程来描述各种分枝分布的规律,模型应用蒙特卡洛方法来实现对多种概率事件影响下的植物生长情况的模拟。/最后,提取参数。AMAP已建立的数量巨大的参数库,在一般情况下,调用其参数库就可以实现各种植物的虚拟。

  五、农业遥感

  31.遥感的概念:遥远的感知,它是从不同高度的遥感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Remote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32.RS的特征:间接性(非破坏性)光谱特性时相特性信息数据齐全33.遥感的分类:根据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波段,遥感可以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和微

  波遥感三种类型。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不同可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按传感器的扫描方式又可分为扫描式遥感和非扫描式遥感。按传感器图像获得方式可分为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34.三大技术系统: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35.RS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36.黑体、灰体、基色、大气窗口、植被指数概念内容:灰体:发射率根据物质的介电常数、表面的粗糙度、温度、波长、观测方向等条件而变化,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发射率与波长无关的物体叫灰体(GreyBody)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衰减较小,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五个大气窗口:可摄影窗口,短波红外窗口,中红外窗口,热红外窗口,微波窗口。黑体:黑体是一个理想的辐射体,所谓黑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指在任何温度下,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100%)的物体。基色:色觉是由于人眼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感觉细胞,以及产生相应色觉的视觉神经系统构成的。因此,彩色合成通常是用三种基本色调(简称基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各种色彩,称为三基色合成37.植被指数:植被指数是指由多光谱数据,经线性和非线性组合构成的对植被有一定指示意义的各种数值。38.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被定义为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波段数值之差和这两个波段数值之和的比值。

  NDVI=(IR-R)/(IR+R)比值植被指数:是指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波段数值的比值,即RVI=IR/R

  39.数字图像的校正: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去条带几何纠正图像放大

  

  农业信息化技术

  40.地物波谱概念:物体在同一时间、空间条件下,其辐射、反射、吸收和透射电磁波的特性是波长的函数。将这种函数关系,即物体或现象的电磁波特性用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形成了地物电磁波波谱,简称为地物波谱。

  植被、土壤、水体等典型地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的反射光谱特征:

  如图,了解土壤、不同作物在可见光和红外处的规律。41.加、减色的定义。加色法:以红、绿、蓝三基色中的两种以上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产生其它色彩的

  方法;减色法:从白光中减去其中一种或两种基色光而产生的色彩的方法。根据加减色原理:红+绿=青,地面红+蓝=品红,蓝+绿=黄,红+绿+蓝=白。42.航空遥感获取信息的方式种类航空遥感获取地面信息的方式有摄影方式和扫描方式。43.常用植被指数的定义应用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波段数值之差和这两个波段数值之和的比值它是植物生长状态及植物空间分布密度的最佳指示因子,与植物分布密度呈线性相关,因此又称为生物量(Biomass)指标44.比值植被指数: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波段数值的比值。用于植被旺盛、具有高覆盖度的植物的监测。45.“红边”参数的含义。红边”是绿色植物光谱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定义为红光范围(680~760nm)内反射光谱的一阶导数的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波长),描述“红边”的参数一般有红边位置(红光范围内一阶导数光谱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λr、红边幅值(红光范围内一阶导数光谱的最大值)Dλr和红边面积(680~760nm之间的一阶导数光谱线所包围的面积)Sr。

  六、地理信息系统:

  46.GIS概念: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环境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取、编辑、处理、分析和显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47.基本特征(1)空间分布性;(2)数据量大(3)信息载体的多样性(4)时序和动态变化特性48.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数据处理设备;数据输入设备;数据存储设备;数据输出设备计算机软件系

  统:GIS软件,应用分析程序地理空间数据:地图,遥感数据,统计数据,调查实测数据系统管理操作人员49.GIS的功能:数据输入功能数据编辑功能数据存储与管理功能数据查询检索功能数据分析功能数据显示输出50.常用的GIS平台了解。1.ARC/INFO2.ArcView3.MapInfo4.GeoMedia5.MAPGIS51.GIS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技术

  七、精确农业:

  52.精确农业(农作)的定义: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定位、定量、定时地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确农作技术,即把智能化农业装备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支持技术,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组装集成起来,形成完善的精确农业技术体系。

  53.技术思想基于田区差异的变量投入和最大收益54.精确农业的特征:地域性综合性系统性渐进性55.精确农业的支持技术有:3S技术(RSGISGPS)、决策支持技术(DSS)可变量投入技术、智能机

  械装备技术56.精确农业技术实施过程1)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

  平均产量数据2)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3)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4)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操作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确农业管理。这一过程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精确管理的过程

  八、农业决策支持系统

  57.DSS定义:凡能为决策者提供支持的计算机系统,这个系统能充分利用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构造决策模型,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支持决策者制定管理决策。

  58.DDS特征:可归纳为支持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过程、传统数据存取及检索技术与现代模型或分析技术的结合、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支持而不是代替决策者制定决策等五方面。

  59.1980年R.H.Spraque提出了著名的三部件结构,它由人机交互系统(对话部件)、模型库系统(模型部件)和数据库系统(数据部件)三个子系统

  60.1981年R.H.Bonczek等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三系统结构,它由语言系统(LS)、知识系统(KS)和问题处理系统(PPS)三个部分组成。

  

  

  

篇五: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科研手段的变革、农业科研协同的实

  现、农业成果转化的创新和农业科研管理的进步。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农业将迈入智慧农业的发展阶段,农业信息科学的研究也呈现出智能化、精确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文章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概念进行解读,综述了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特点,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的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农业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状况,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障碍提出了主要解决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近年来,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我国农业的各个领域,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1]。信息技术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发达国家正在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地走向农业现代化之际,农业信息化己成为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关键,它是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并主导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2]。

  1农业信息技术的涵义、作用

  所谓信息技术从广义上讲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从这一定义出发,但凡能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发布等方面的相关技术。以电脑、网络通信、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都可以在农业中找到相应的应用领域,或者可以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通过交叉渗透,实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有着广泛的范围和丰富的内容[3]。

  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撑技术,农业信息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其作用主要表达在[4]①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信息系统成为发挥该战略性资源强大功用的核心平台。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的高耗、低效型的产业结构将被新兴的低耗、高效的产业结构所代替。③农业信息系统是农业增长的技术基础,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它将改变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

  2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及特点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农业信息系统在中国的应用现状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信息产业在农业领域得到迅速成长,开创了农业信息新时代,这将是一次历史性的大跨越[5]。1994年12月,“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从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金农工程,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其结构的核心是金农工程的国家中心。其主要任务:一是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包括与其它涉农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二是建立和维护国家级农业数据库群及其应用系统;三是协调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标准,对区域中心、行业中心实施技术指导和管理;四是组织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及促进各类电脑应用系统,如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金农工程系统结构的基础是国家重点农业县、大中型农产品市场、主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各农业专业学会、协会。

  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现状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1994年5月,中国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了Internet。目前,Internet已经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IC)2004年7月的统计报告显示[6],中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8700万(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8167万,9233万]),WWW站点达626600个,上网主机3630万台,在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382216个,中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量为53941M。

  (2)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及应用: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起步较晚。1986年,农业部提出了《农牧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组建了农业部信息中心。在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提出了《农业部电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设想》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些设想和政策促进了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加速了农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农业部1995年建立了“中国农业信息网”,并通过DDN方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该网现已初具规模,农业部与地方政府联合,在31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全国已有1千多个市县入网。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农业部为1000多个基层信息采集点、20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点配备了电脑,同时与中国农业信息网联网。实现了与国际和国内各省、市的网上信息交换,每天向全国发布电了信息快讯、市场动态分析和农业气象通报等重要信息。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成为农业综合信息发布的权威网站。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于1997年10月开始运行。目前,大部分农业高校已经进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电脑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系统应用在中国农业部门和农村已开始发挥作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该系统的建成使中国的草地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将过去由常规方法自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用该系统只需7天既可完成,运行三年,节约经费1669万元。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农业网站的类型与特点

  中国农业网站从主办者属性分类大体可以分为3种:各级政府部门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科研和教育信息网站、涉农企业和机构信息网站。中央、省市、地县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纷纷建立了各白的农业信息网站,对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宣传农业政策法规、介绍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等信息服务。这些网站是具有信息权威性,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范围地域性的共同特点。农业科研和教育部门建立的各种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网站,除了具备专业权威性和服务范围地域性的特点外,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特点,因此其网络用户具有专指性,一般大多是为本系统、本行业服务,同时还具备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特点。涉农企业和赢利机构的信息网站一般是围绕企业经营范围,进行白身产品及技术服务的宣传与推销,以及开展电了商务活动,其主要的特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企业自身赢利为最终目的[7]。

  3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具体应用

  国外信息农业概况

  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60%~80%是靠信息取得的。以1979~1989年为例,依靠信息技术使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3%,德国提高88%,法国提高90%,日本提高130%[8]。美国、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农业的生产能力、决策支持与环境控制条件、技术含量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国内应用情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利用农业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3S技术(GPS、GIS、RS)、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技术,在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农业信息资源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缺乏宏观的规划和布局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信息网络的管理设施与人才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如此,从国家到地方,都已开始重视并逐步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农业部局域网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200多个农业生产与管理用户实现了远程通讯、信息传递与共享。“九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经济信息化的重点工程——“金农工程”启动,正逐步使“农业信息快速路”与国家信息高速公路(CNII)接轨。全国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业或涉农网站,如以发布部颁公告、新闻为主,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农业信息网;以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为主,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还有中国北方农业信息网()、金农网()、陕西农业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9]。同时,我国还相继建立了100多个农业数据库,如由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包括141种作物,27万份种质信息,1259万个数据项,总数据量590兆[10]。

  作物模拟系统

  作物模拟技术于1965年由美国与荷兰C.T.DeWit二人首创,是以电脑为载体,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过程进行模拟的一项新型技术。其主要的学科基础是作物生理学和作物生态学。我国在作物模拟研究方面起步较迟,进度较快。1983年高亮之等在美国发表了“苜蓿生产的农业气象电脑模拟模式(ATFAMOD)”。1992年,江苏省农科院将水稻栽培的优化原理与作物模拟技术相结合,建成了“水稻栽培电脑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11]。

  专家决策系统

  我国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和安徽省农科院合作研制了“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并在淮北的10多个县推广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20世纪末,又成功地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为在大范围应用推广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铺平了道路。云南省在确定的35个民族贫困县推广农业专家系统,1998年,应用水稻、玉米、小麦、甘蔗、烤烟、苹果等粮经作物面积万hm2,单位产量增加率8%以上,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年份,增产粮食8400多万kg,新增产值1亿多元[13]。

  多媒体技术

  用电脑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多媒体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生动地将农业信息、农业技术迅速地传播出去,为农业生产社会化奠定基础,也为农业技术快速普及、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智慧农业的发展,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控制农业生产精确性。GPS、GIS、RS的融合发展,构成了一个功能完整且强大的空地采集处理系统,是快速获取农业数据的重要手段,也为农业的精确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14]。1996年,吉林省在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过程中研制出“多媒体玉米生产智能系统MIS-MAP”软件,并示范应用,使示范区3a增产玉米约5000万kg,增加效益5000余万元。

  4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策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差;信息农业成本过高;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我国虽已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信息农业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都成为信息农业实施的障碍,使信息农业普及难度加大。

  面对这些困难,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阔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普及电脑及电脑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基地,加强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发展步伐[15]。

  5结语

  信息技术的出现,拉近了科研人员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使得多年传统的成果转化模式得以突破,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16]。21世纪的农业是信息化的农业,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农业信息技术将发挥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一系列完整的农业数据库对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加快成果的研究和转化步伐,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发展意义深远。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许松琴.浅谈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08,25〔4〕:113-114.[2]易启洪.论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1-2期,总第137-138期[3]李雪,肖淑兰,赵文忠.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报,2008,39(3):125~128.[4]车明诚,王慧颖,[J].农场经济管理,2003,(3):38~40.[5]姜春云.中国农业实践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44-265.[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httdownload/2004/2004072002.pdf,2004-08-01.[7]郑涛.中国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第21卷第2期2005年2月[8]用.://agri.ac,2000-02-04:2.[9]钱平.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电脑与农业,2001,(1):4-6.[10]章练红.电脑技术在我国农业上应用的现状[J].电脑与农业,1999,(3):3-6.[11]高亮之,金之庆,黄光翟,等.水稻栽培电脑模拟优化决策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1992.1-2.[12]刘晓燕.回忆与展望[J].电脑与农业,1997,(1):1.[13]李文.云南利用多媒体电脑建立农业专家系统[N].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04-13(3).[14]罗朝斌,赖钢.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北方蚕业,2005,4:3-5.[15]周丽娜.电脑及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第28卷第3期2008年6月[16]孟鹤.信息技术条件下科研单位开展农技推广的实践与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

  16055-16057.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篇六: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与应

  用

  摘要: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的基石,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将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事实证明,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用科学方法指导农业生产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验,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希望可以为未来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应用

  1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技术支持,促进现代化农业的稳步前行。现代农业已经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在的核心驱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农业发展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依然是重要基础,而且还影响着社会稳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结合计算机的优势和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积极把握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时代共同进步,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业各个领域进行更新,对农业目前的经营模式改造升级。

  2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2.1粮食产量稳定,库存充足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丰”,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6.638亿吨,比2000年的4.26亿吨,增长约55%。2010年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2018年达到5621公斤,比2000年的4261公斤增加了1360公斤,增长约31.73%。

  2019年10月14日,由国新办发表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仓容量达6.7亿吨,粮食库存充裕。我国粮食储备及应急体系逐步健全,针对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10-15天的应急成品粮储备,基本形成较完备的应急储备、加工和配送体系,应急供应网点遍布城乡街道社区,基本具备可以应对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体系。

  2.2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未普及

  党的十九大以来,农业部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农业改革,保障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措施,农机购置补贴措施的实施加快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实现。2019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2707万千瓦,较2000年的52573.61万千瓦增长约95%。2018年联合收割机数量达到205.92万台,较2000年的26.26万台增长约7倍。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部分地区土地分散,地势险峻等原因,仍旧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为节省费用,大多仍选择手工劳作代替农机操作。另外,由于农机的使用需要具有一定经验的人员操作,而部分农民缺乏操作经验,导致无法使用机械进行生产。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难以普及。

  2.3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城乡差距仍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绝大多数农民摆脱了贫困。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较2015年的11422元,增长了约40%。农村居民收入日渐增长,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仍较大。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359元,约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的2.6倍,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为1482元,仅是城镇居民该项支出的45%。

  2.4农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污染仍然存在

  化肥、农药的投入、地膜的残留等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病菌和害虫的抗药性、有益生物的锐减、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秸秆焚烧等现象造成了水和大气污染。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构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加强农村水源保护,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强化污染治理。

  国家及各部门强有力的措施,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以改善,但由于农村居民对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耕地质量退化,空气污染、水污染、酸雨等问题仍然存在。

  3现代化农业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使我国农业经济充满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机器和设备被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使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其逐渐朝着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型升级。当前的农业产业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要,其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站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角度,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为重要。

  4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应用

  4.1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农业生产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好与坏将直接影响作物的最终产量的高或低。在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掌控和预测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为农作物的健康顺利生长提供了信息保障。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具体运用情况主要分3个方面。一是在农业生产

  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随时预测天气状况,针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天气,采取早期预防措施,减少农业生产损失。二是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极易受有害生物的影响,可借助计算机技术了解相关有害生物的基本情况和生存特征,并以此为依据科学有效的开展有害生物消杀、防治工作,为农作物提供较为优良的自然生长环境。三是在种植作物前可利用计算机技术检查土壤的特性,针对不同的土壤特性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确保作物未来生长过程不会出现严重问题。

  4.2农业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开展农业研究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农业稳步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其中,可有效提高农业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在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寻找相关信息,或者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作物的种植,进而确保了杂交水稻的研究的科学性。此外,利用计算机技术可实时监测农作物种植区域的降水量和地下水位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与农业自动灌溉系统相互结合可以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其在使灌溉时间更加准确的同时达到了节水灌溉的目的,真正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5结论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使农业产业朝着科学化和自动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农业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将计算机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到农作物种植生长、农产品生产销售中,提高农业管理水平,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邱淼,史国茂,黄智刚.浅谈“互联网+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6(18):27.

  [2]王鹏,鲍正德,唐娅雯.浅析互联网+农业[J].农村科学实验,2018(10):82+44.

  [3]金渝.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2):310-312.

  

  

篇七: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作用夏祖国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作用

  自毕业后我一直不在基层政府从事农村工作,更深刻的了解到信息技术对农业的重要性。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作制度的复杂性及农业的风险性与日俱增。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技术。

  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去,能够保证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现农业信息的发展新动态,不断开辟新型的农业市场,使农业产品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加大对市场价格的关注力度,使农业产品的经济效益能够不断进行提升。

  这对农产品的竞争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一种迫切的需求,即如何改进农业信息的管理、加工,使其结果有助于农民的决策。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精确农作(业)是信息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同种植业领域现存的若干技术组合而形成的、代表了农业发展方向的一项新技术。

  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更多的农业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

  农村建设包含四个重要环节:为农民提供可接入互联网的电脑终端设备,提供宽带网络连接,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互联网信息内容和软件解决方案,以及为农民学习使用电脑提供培训。

  中国有8亿农民,农村信息化需求是现实的、迫切的。农村人口密度低,尤其是边远农村,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中国移动“村村通工程”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也为农村信息化发展建设了“信息公路”。

  ‘电脑下乡’的政府补贴可以让更多的农民用上电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训农民怎么使用电脑,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增加收入。我们要考虑更长远的综合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因地制宜促进本地化产业链的形成。尤其需要在当地政府统筹下,把信息整合之后提供给农民,特别是像农业这种非常当地化的信息。1、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

  力,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

  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

  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二.测土,施肥,防虫病害就是一项非常关键而目前在我国尚十分薄弱的环节。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人力背负的手动植保器械社会保有量占到植保器械总数的90%以上,承担了我国病虫害防治面积的70%。这种方式的施药量大,防治效率低,而且近距离接触农药还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发展高新植保机械化技术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迫切要求。其中,农用直升机,特别是无人机成为我国科学家攻关的重点。机身震动小,可搭载机密仪器,喷洒农药更加准确,无废气,环保,易保养,维护成本低等特点。大大解决了对农作物病除害的防治和施药。

  三、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于化肥农药施用不合理、耕作管理不合理,以及随意堆放畜禽粪便等原因,使农业污染已由原来的点源污染

  1、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农业立体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不当、耕种措施问题和工业废弃污染物问题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所构成的从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立体交叉污染。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一般都是立体污染,污染物不仅危及某个“点”和“面”,而且往往会通过时空迁移、转化、交叉等过程,产生新的污染,甚至形成循环污染。

  2、信息技术在防治农业立体污染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防治农业立体污染中的应用概括为两部分。首先是

  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是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基础工作,它包括立体污染的信息采集、信息集成和信息库建设三大主要部分。其次是开发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农业立体污染管理体系,为农业立体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和先进技术手段。

  包括生产过程智能化、灌溉机械智能化、植保机械智能化以及加工过程智能化等,染源管理(排放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数据(查询、汇总、上报、报表)、系统管理(通信参数设定、用户权限管理等)。以通讯网络为基础,建设面向各级部门、企业应用的计算机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系统,系统功能的涉及面宽,能够使各级部门、企业各取所需,从而为全面实现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的监察自动化、全面化和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环保部门的各级领导提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供随时了解排污状况及污染治理情况的窗口,为他们及时掌握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创新农业决策管理理念,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决策管理新模式,建立集实时监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农业生产指挥与决策系统,以提高农业管理决策的科学透明、及时有效。近几年我省各地依托现代通信技术,在农情调度、疫情监测、应急指挥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初步建成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管理的决策管理新模式

  信息技术可以同样降低中国小额贷款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创业。但是从中国的现状来说,信息技术在这个领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建议:1、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各种形式培训,提高农村网络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树立新农村文化理念,。2、加强对农民的服务政府的服务主要是提供科技致富信息,3、拓宽银行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搭建农村信息技术网络平台,4、探索农民新的贷款方式,以农民土地流转权为担保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以农民集体联名担保提供小额贷款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篇八: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使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时空变异大可控性差稳定性和定量化程度低等弱质局面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课程论文

  年级、专业:06农学(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面)班姓学别:名:号:1班费云滟200630010505

  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几个主要农业信息技术。阐述了国内外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状况。说明了国内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

  当今,世界正进人一个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信息化和网络化同样向农业渗透,并与之相互融合。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使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时空变异大、可控性差、稳定性和定量化程度低等弱质局面,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1

  农业信息化发展中主要技术[1-2]

  2.1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的现实性、及时性与准确性是信息价值的重要体现。农业信息采集工作量巨大,涉及到空间信息、图像和录像信息、文字资料信息采集等几个方面。为了尽快把信息传递到需求者手中,同时降低信息采集的成本,信息采集工作必须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2.1.2遥感技术(RS)遥感技术(RS)是快速获取大面积空间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目前遥感技术可以提供1米xl米、5米xs米、10米xlo米等不同几何分辨率的卫星或航空遥感数字图像。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几何分辩率还会有所提高。遥感图像只有经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有用的信息源。目前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图像预处理和数字图像分类两个方面。数字图像预处理包括对原始图像数据的初步处理,校正几何畸变,消除噪声,增加视觉维数,增强与背景的差异,直至正确地进行目标判读。一般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噪声抑制、空间配准、几何变换、彩色合成等。数字图像分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根据图像的特征进行分类识别。有根据物体的光谱特征进行分类的统计概率法,也有根据物体的图形分类的语言结构法,还有根据光谱特征或图像本质特征所进行的模糊数学法。由于遥感影像的多义性,因此现在更强调在人工智能支持下综合分析遥感影像的光谱、结构、纹理、阴影,以达到正确分类从而提取目标信息的目的。2.1.2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对任意一个地面点位给出精度在厘米数量级的坐标值。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可以精确地测量坐标距离,精度在厘米以内。这些信息获取的手段可以不经过传统的纸介质,直接向计算机信息系统传输数据。近年来全球定位技术与遥感技术相互补充,将遥感数据定位校正,大大拓宽了遥感信息的应用领域。RS、GIS与GPS相集成的3S技术在农业上最有价值的应用是在精准农业的农艺措施上。通过在农田布设GPS定位点,在农机具上安装GPS接收机,根据RS获取的作物长势实时信息和GIS提供的电子地图,指挥农机行走,使农机自动完成耕地、播种、施肥、锄草、灌溉、收割等工作。在进行施肥、锄草、灌溉等农艺措施方面,根据局部田间作物的长势,精确定量地喷施不同的肥水、药剂,在保证农艺措施质量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肥水、药剂的浪费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2.2GIS技术GIS在农业上有应用价值的技术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存贮与图形表达、空间分

  析技术、空间定位与检索技术。在进行农业区划与农业宏观决策时,需要具有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人口密度等信息图件资料,传统的方法是使用纸载体的图件,把图纸矢量化后存入GIS内,不仅可以完整地表达整个地区的图件,而且可以把各类信息分别存放,形成不同的图层,在图形显示时可控制各图层一起显示或分别显示。GIS空间定位与检索技术可以随时得到某一地区或地块的各种信息。目前在GIS技术领域的先进成果是基于Interne/Intranet的WebGIS技术和具有时间维的TGIS技术。近几年国内在TGIS方面的研究很多,用时间标记法建立时空数据结构是当前常用的方法之一。用这种方法存储空间信息时,除了记录现状与历史图斑边界数据外,还记录了图斑的创立时间和消失时间,图斑的属性也同时记录数据有效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当图斑发生变更时,只需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相应记录标记终止时间,并添加一些新记录来记录变化的新地块,从而完成历史记录和数据的更新。带有时间维的地理信息可以辅助人们进行空间变化的时序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土壤和地下水变化等动态变化过程,从中发现规律。基于Interne/Intranet的GIS产品不仅可以把图形数据加载到WWW网和局域网上后供用户在客户端进行查询、浏览,而且还具有空间分析和编辑功能。开拓了地理信息资源利用的新领域,为GIS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

  2美国[3-7]

  美国农场中计算机应用非常普遍,美国41.6%的家庭农场、46.8%的奶牛场都装备有计算机,并进入各种农业网络。农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市场行情、农业政策和农业动态。美国专门的技术服务组织“农民软件协会(FSA)”可以向农民提供最好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其产品服务涵盖了主要的农场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包括农场财务、农牧业数据存储等,并可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集成使用。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系统,通过农业部信息中心进行交换,对外连接到因特网。其中仅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就通过计算机系统处理大约!"5000"万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130个地面接收站,也可以通过提供电话语音系统查询。美国建立的农田灌溉自动决策系统,可以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投资与效益比率高达1∶125。

  3德国

  德国的农业信息工作已经进入应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时期,并已与欧洲、北美、日本等国的通信网络连通。根据农业信息的性质,德国政府将其分为经济信息、科学技术信息和部门专业化信息3类,并对不同类型的信息采取了不同的管理策略。根据德国的情况,没有搞综合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德国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通过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一是各州农业局开发和运营的电子数据管理系统(EDV),用户只要将计算机或电视机通过电话线与EDV系统联机,并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随时获得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二是邮电局开发运营的电视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用户只需购买BTX主机和键盘,将其与电视、电话连接,即可通过邮局的通讯网络,获得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三是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数据库系统(PHYTOMED),以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为宿主机,

  凡与宿主机联网的计算机用户,可联机检索有关农业技术信息。

  4日本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农林水产统计情报组织(日本将“信息”习惯称为“情报”)是1947年针对当时粮食严重短缺,需要开展粮食生产状况的调查而建立起来的。1995年以后,又增加了农林水产、畜产品、蔬菜水果、价格政策等的统计调查。随着业务的扩大和组织的改组、合并,目前已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农业情报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这两个系统主要由“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主办的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和“日本农协”自主统计发布的全国1800个“综合农业组合”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价格行情预测系统组成。日本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日本现已将29个国立农业科研机构、381个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及570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联网,271种主要农作物的栽培要点按品种。按地区特点均可在网上得到详细的查询。其中,570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与农协或农户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网上咨询。完成了农业科技生产信息支持体系。日本于1997年制定了“生鲜食品电子交易标准”,建立了生产资料共同定货、发送、结算标准,并正在对各地的中央批发市场进行电子化交易改造。日本政府还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在日本,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耕作、作物育种、农作物与森林保护、蚕业与昆虫利用、农业气象、农业经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2000年,日本有34%的农户拥有PC机,其中12.2%接入互联网。

  5中国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198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1986年,农业部提出了《农牧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1987年组建了农业部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在90年代,又先后提出了《农业部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设想》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些设想和政策加速了农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农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建立了一批政府、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企业、学术和社会团体的网站,农业信息网络已有了一定规模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库,并正在实现网络化,研制了不少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农业信息化的技术产品,如各种数据库系统、农业模拟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作物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等。面向社会和农民的农业信息服务取得一定进展,信息服务已逐步走向规范化。人才建设方面。通过这些年的培养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集农业专家、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一体的复合型信息研究队伍,这支队伍不断向年轻化、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方向发展。6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程度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1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从国外看,农业是受国家保护的弱质产业,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制订规划和政策、加强立法、增加投资。但从国内情况看,国家在这几方面作用发挥不够。6.2农业信息化体系尚不健全和信息服务不完善。当前,各省、市、县、乡都在建站、购机、人网,农业信息的收集、发布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从整体上看,农业信息化体系的统一性、整体化水平低,如农业政策信息子系统、农业科技信息子系统、农业投人品市场信息子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子系统等农业信息化体系尚不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不够全面、完善,缺乏针对性。6.3农业信息发布和传输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二是在信息发布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信息台、简报、报刊、集市、会议、讲座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三是各地市农业主管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信息中心、上级业务主管厅局、部委、同级涉农机构、兄弟地市、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导致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导致农产品过剩或短缺,引起价格波动,以至无法真正体现农产品的价值,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6.4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影响农业信息化的推广。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已使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国家财力和农民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农民普遍文化素质高等原因,很难普及和使用现代化网络电脑终端;加之农民居住分散,许多农村交通不便,给现代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造成了很多困难。目前以服务农户为主的信息传播,因缺少连接信息网络与农户的有效载体,使农业信息难以从网上走进广大农户的家庭,也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推广。6.5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人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化落后的中国农业面对着发达国家的强力挑战,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情况变得更为艰巨。因此,深入进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应用研究将为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

  考

  文

  献

  [1]杨永侠,朱德海,严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J].计算机与农业,1999,(4).[2]华晋.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3]范凤翠,李志宏,王桂荣,石玉芳,贾建明,李敏,.国外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6).[4]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1).[5]贾善刚.国内外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特点及趋势[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聂凤英,刘继芬,等.世界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9):15-17.[7]陈良玉.印度农村信息化的实践及借鉴[J].农业网络信息,2004(4):36-39.[8]黄婷婷,.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3).[9]杨玉玲,.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1)[10]陆柏,陈培,.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11]李松芹.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3).[12]赵苹.农业信息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3]刘小平.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4).[15]郑业鲁.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1999,(6).

  

  

篇九: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化农业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作者:高建光来源:《山西农经》2017年第1期

  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必定带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创新,那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业突破了传统模式,逐渐向现代化发展,这就对农业的各项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加大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将传统农业转化为数字化、智能化农业,实现农业高效生产的目标。

  关键词:电子技术曰实际应用曰农业机械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0055-01中国图书分类号:S126文献标志码:A

  农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多地广,但是随着人口的加剧增长和耕地的减少,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

  1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处理器,对农业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中的数据表现出了储存分析的超高的能力,被人们广泛应用的现代化农业中。农业的资源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状况等,发挥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的作用,及时掌握最新情况,尤其是在动态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解决耕地资源的管理、使用规划、耕地的种植潜力及耕地分配的情况等问题,做好动态的分析与模拟,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高信息基础。

  2在机械配置方面的应用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实现现代化农业机械合理的配置,达到优化配置,能够避免机械的闲置和重复购置以及在机械设备使用情况不佳和不合理的应用等,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信息技术的含量较高在现代农业中全面的应用能达到显著的效果,例如在分配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方面,在耕地面积的合理规划和耕地用水的合理分析方面。这些都是人力和单纯的简单的机械化无法实现的。在农业发展中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生产者与机械设备的组合,达到优化性、高效性,形成与机械设备相匹配的农业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农业的发展。

  3信息技术在构建自动化标准体系中的应用

  农业自动化技术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对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分析后的成果做出反应,及时的去控制农业生产中的某些设备或装置,处理问题,从而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收集、分析、处理等。目前我国农业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粮食、蔬菜及花卉的生长环境的检测以及粮食仓库的日常监测。对于蔬菜大棚、温室中的温湿度的自动监测、灌溉、采收等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应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中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农业高产、高效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融入信息技术,发展机械化技术突破传统农业模式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例如,现代农用的直升机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就体现了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尤其是小型的农用无人机的研制,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其机身轻盈,震动率较小,经过信息技术的设计,喷洒农药更加准确到位,不超量,无废气废液,后期的保养、维护成本较低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4在农业机械故障中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难免发生故障,以前,生产者在农业机械发生故障时主要通过表面观察、辨听声音等方法进行判断,找到故障可能出现的位置,进行维修,这种方法耗时长、判断力较低,影响农业的生产发展。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特别是将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故障的诊断中,通过信号处理技术手段来预测可能发生的机械故障,及对具体位置进行预测,为预防农业生产中机械故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随着农业机械复杂程度加大以及对智能化水平提高的需求,农业机械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将日趋完善。针对农业机械故障特征的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逻辑、遗传算法等智能诊断方法将不断的运用到农业机械故障诊断中来,在当前技术基础上将新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到农业机械故障诊断领域,不断出现不同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形成综合性能更好的融合智能故障诊断技术。

  综上所述,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农业部门和信息技术人员需要不断的开展技术培训,提供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更好的满足新世纪下我国农业进程中的各种需求,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优质、高效、高产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承均,孔晓军,高曙红.现代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2,(06).

  [2]万霖,车刚,张燕梁.绿色设计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5,(04).

  

  

篇十: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以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参考。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它具有信息化的特性。在这个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快速展开,信息技术渗入每一个社会范畴,农业范畴也不例外。现代信息技术已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变卦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农业生产展开的需求也是进步农业生产力的必要伎俩。所以,我们应该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步农业生产效率。

  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所谓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圆满别离,构成在农业生产中专用的技术。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是研讨信息的产生搜集、存储转换、传送处置的过程和应用。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和系统开发上[1]。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进步,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大大的改动了人们的生活。在农业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表如今土囊、气候、病虫灾害的勘测和预防上。当今比较成熟的农业信息技术主要有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2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2.1技术一:农业数据库的树立农业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统一管理的组织有序

  的、共同享有的数据集合。我国主要的农业数据库系统有:农业资源信息、农业适用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系统为我国农业生产数据基础,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信息来源,为农业生产技术、市场和政策的信息支持。

  2.2技术二: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表如今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在这基础上研发出了农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告系统等,有效的为我国农业生产了技术支持[2]。2.3技术三: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农业专家系统就是农业智能系统,它以专业学问为基础对特定的问题像人类专家一样中止解答。主要是以信息管理技术为基础,将信息获取和推理的技术与农业生产阅历、实验数据模型相别离培育的计算机农业系统。它可以直接为系统运用者各种农业生产问题的答案。它可以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辅佐,如作物的生产管理、水土坚持、经济利润的分析等。2.4技术四:3S技术的大量应用3S技术主要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系统和GIS天文信息系统。这三种技术曾经成功且普遍的应用到农业范畴中了。如GPS在土地、植被、火灾和农业资源的监测得到普遍运用,为农业生产进步精准的数据。RS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业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假设土天时用状况、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农作物生长的情况等需求遥感技术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图像,以此预防农业灾害的发作,降低灾害带

  来的损失。GIS是对数据中止综合处置和分析的计算机系统,在空间天文资源如土囊、气候等的数字化数据库的树立上得到普遍应用。

  2.5技术五:多媒体技术的采用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响等作用于计算机,构成传播农业学问和技术信息的工具。普通表往常录制农业技术相关的光盘,为现代农业技术的推行了保证[3]。3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农业信息化认识薄弱对策:增强认识。一些中央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树立不够注重,没有将农业信息化落到实处。这招致了中央农业信息化进程缓慢。要想进步中央农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就必需转变中央政府的观念,注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范畴的应用,推行信息技术的进步,展开技术讲座和远程教育,进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信息认识,培育新型农民。问题二:专业性网站信息落后对策:加强网站维护。我国多数的农业网站中信息更新缓慢,信息落后,适用性较差,招致网站访问量低下,对农业生产的辅佐有限。所以政府要加强农业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完成数据的互通,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农业数据库等得到真正的应用。问题三:农业专业化人才紧缺对策:积极培育人才。现今,我国农业信息管理处于初始阶段,信息管理和技术研讨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农业设备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都需求大量资金。为了减少资金带来的压力,我国和中央政府都应该

  注重外乡人才的培育,给人才的培育政府和资金支持,只需这样我国的农业才干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创新道路[4]。

  4结语我国农业与兴隆国度的农业相比,在生产范围、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专业人才培育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展开,农业生产曾经进入了高新技术的时期,这对我国农业的展开即是机遇也是应战,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范畴的应用还有大量的空间,所以我们需求不时的探求,处置现存的一些问题,注重人才的培育,落实技术的推行,整合农业数据资源,完成全国数据的共享,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我国新技术的研发自创,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篇十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很大成就,并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有效的促进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从而加快了工作的高效性。H前,信息技术已经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也普遍应用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农业技术方面也有明显效果。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技术;农业生产;问题及对策前言: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稳步推进,政府已经开始将LI光转向农村地区,将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提上了工作日程。在农业中引入信息化技术能够很好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精细化生产,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粮食来源。1农业信息化概述]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农业信息7匚般指必媒体为媒介连接农业生产者、中间者和消费者,使参与农业经济过程的人员可以共事农业技术、生产技术、消费水平、市场供需等数据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提出可以解决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或者市场欺骗的行为。我们关注信息化,解决信息化的主要□的就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改革。1.2国内信息化水平之农业方面我国文明起源于农耕,农业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很大。相较于欧美国家早早实现农业自动化,我国农业的改革提出比较晚,直到1979年农业生产中第一次大胆引入遥感技术才算是现代化农业概念的提出,而1994年我国农业信息网络的搭建标志着我们进入农业信息化的平台。我国马不停蹄的进行着农业信息化的改革,并取得不错的成绩。第一,农业信息化的基建项LI在逐年扩建,比如村村通匚程的圆满完成,城乡信息库的不断充实,城乡信息服务站的搭建等。第二,农业信息化网络的搭建已有骨架,国家大力推广〃金农工程〃项LL我国的农业、畜牧业、农产品等都建立了网络体系,并且实现资源的共享。第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从最初的遥感技术到现在的大宗农作物监控系统等其他各类技术的应用就是最好的证明。第四,农业信息化服务产业规模扩大,服务产业能更好的推广信息化进程。第五,农业信息化不断被重视,许多科研项目的提出和在农业中一一实践并取得好成绩。13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利用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社会化共享农业数据资源;法国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已经十分完备,正在着力构建〃大农业〃数据体系;德国积极扶持数字农业发展,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开发农业技术;在日本,网上农场受到青睐,其经营模式是消费者租用农场,并可实时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发展可视化的订单农业。我国农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在农业大数据方面,2013年由山东农业大学牵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门研究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在智慧农业方面,物联网技术应用系统,利用温度、湿度和视频等各类传感器釆集数据,实时绘制比较容易理解的数值空间分布场图,同时,操作人员通过设备就能实时了解和掌控蔬菜的管理情况。在农产品溯源方面,主要功能是对食品的生产、包装、储运及销售的全过程进行信息跟踪,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2.1农业传感器技术不完善

  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生产因素众多,农作物生长周期比较长。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时,需要使用传感器进行信息釆集,然后才能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检测土壤的pH值、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等,都需要使用到精密的农业传感器。但是U前农业专用的传感器技术发展还不完善,相应的配套产业比较缺乏。考虑到农业传感器面临的环境特殊,使用的农业传感器技术需要具备低成本、高效率以及足够的可靠性,才能够取代传统的人工劳作方式。

  2.2精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存在的问题尽管近些年我国在精细作业技术方面已经加大了研究投入,但是由于这些技术比较复杂,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克服技术难关,短时间无法获得巨大的突破,因此U前国内的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很多从国外引进的农业技术服务系统,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比较差,并且通过进口渠道导致使用成本过高,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支出也是一笔较大的成本。因此还是需要国内继续加大研究力度,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状况研发新产品。2.3农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及推广存在的问题首先,国内的农业机器人研究还处于实验验证的阶段,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导致产业化进程发展受阻。国内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很多农民习惯通过人工劳作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对农业机器人的效果有一定的怀疑。畜牧业的收益相对种植业比较高,因此U前国际市场上研发的农业机器人主要集中在畜牧业领域,无法有效引进。3增强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3.1建立完善农业信息化技术对接市场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一是要结合”政府科技模式〃与〃社会合作模式化充分发挥政府合作服务的作用,开发与农业实际需求相匹配的信息化技术软件;二是要向作为直接受益者的农民提供与其实际需求想结合的信息服务、培训和普及生产知识,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能够与农业市场需求实现更好对接;三是要整合社会资源,对农民当前在农业技术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相应的技术手段,提升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实用性。3.2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基础是做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网络建设,在农村偏远地区普及互联网,让农民有媒介接触新型农业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在农村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如各种智能控制系统,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开发农业大数据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33努力培养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

  农业技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国家要积极鼓励更多的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同时增加职业学校的相应农业信息化职业教育,鼓励学生将互联网创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通过高校和职校共同发展,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网络农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应定期组织对农民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农业技术专家定期到农户家中进行走访和指导,培养农户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和农业新技术的使用能力。

  结语:总而言之,为了农业信息化的稳步推进,需要制定完善的标准,形成有效的制约作用,政府要主导进行重难点技术攻关,结合国内农业生产实况研发优质信息化农业生产设备。通过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以及改善其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立冬.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7):204-205

  [2]刘会会,牛玲,秦杰".互联网+现代农业"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J].计算机时代,2018(7):32-36.

  [3]任吉梅,韩顺琼.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发挥信息化作用的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16(10).

  ⑷韩松林.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10):200.

  

  

篇十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最先进的加拿大radarsat微波遥感卫星及我国遥感飞机等遥感平台采集遥感数据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对洪灾做出了准确预测预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地预测出洪水可淹没的地物类型及高度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我国战胜这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立下了特殊功劳

  信息化在农业科技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前景及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题展开论述。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发展科技应用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传播、利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也凸显了它的重要作用。但就我国目前农业状况,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落后。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引发农业科技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1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前景1.1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作用。信息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①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②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③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1.2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四个方面,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长模拟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等。专家系统(Expertsystem,简称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国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1.3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已建成,并与农业部、国家科委、国际信息网联网,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及其推广事业的发展,使各级领导、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水平及趋势,掌握科研课题的设置及进展,了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研究项目的立题、合作提供极为有效的手段,也使农民很容易得到他们需要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1.4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

  是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上至农业决策者下到农民,因信息不灵而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如山东苹果发展,因发展面积过大、发展品种不对路而积压滞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有必要建成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1.5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各种灾害如气象、洪涝、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信息是防灾、减灾、救灾、避灾的关键,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最先进的加拿大Radarsat微波遥感卫星及我国遥感飞机等遥感平台采集遥感数据,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对洪灾做出了准确预测预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地预测出洪水可淹没的地物类型及高度,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我国战胜这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立下了特殊功劳。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使得及时迅速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成为可能,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使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可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特点实行自动定量化控制,进行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这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变农业效益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2.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储备。①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②加强农用传感器的开发;③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3S技术与专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信息控制技术集成为多功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实现监督、预测和控制的结合;④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开放的体系,需要来自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集成具有经济学家、农学家等专家功能的巨型综合专家系统;⑤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远程教育。2.2发挥合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在新旧体制转变时期,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战略上应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2.3合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建立标准和数据更

  新体系,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陈旧信息进入市场和数据系统。在加强国家各级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2.4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加快“全农”工程建设。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区域网、局部网,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实现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2.5加强高层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增强全民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一些技术问题的迫切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而发展和应用科技的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不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素质高、懂技术、会指导的骨干技术人才。通过发展网络,可以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科普知识,更快、更好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这些人才,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2.6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基地,促进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应选择民众信息意识强、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组织农学家、信息专家、经济学家参与规划建设和实施。并加快成熟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边试验边应用,根据试验情况总结经验,成熟后向其它地区大力推广,使农业信息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试验—推广”的道路

  

  

篇十三: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科研手段的变革、农业科研协同的实

  现、农业成果转化的创新和农业科研管理的进步。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农业将迈入智慧农业的发展阶段,农业信息科学的研究也呈现出智能化、精确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文章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概念进行解读,综述了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特点,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的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农业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状况,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障碍提出了主要解决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近年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我国农业的各个领域,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1]。信息技术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发达国家正在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地走向农业现代化之际,农业信息化己成为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关键,它是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并主导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2]。

  1农业信息技术的涵义、作用

  所谓信息技术从广义上讲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从这一定义出发,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发布等方面的相关技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都可以在农业中找到相应的应用领域,或者可以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通过交叉渗透,实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有着广泛的范围和丰富的内容[3]。

  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撑技术,农业信息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其作用主要体现在[4]①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信息系统成为发挥该战略性资源强大功用的核心平台。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的高耗、低效型的产业结构将被新兴的低耗、高效的产业结构所代替。③农业信息系统是农业增长的技术基础,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它将改变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

  2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及特点

  1

  2.1农业信息系统在中国的应用现状

  2.1.1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信息产业在农业领域得到迅速成长,开创了农业信息新时代,这将是一次历史性的大跨越[5]。1994年12月,“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从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金农工程,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其结构的核心是金农工程的国家中心。其主要任务:一是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包括与其它涉农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二是建立和维护国家级农业数据库群及其应用系统;三是协调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规范,对区域中心、行业中心实施技术指导和管理;四是组织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及促进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金农工程系统结构的基础是国家重点农业县、大中型农产品市场、主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各农业专业学会、协会。

  2.1.2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现状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1994年5月,中国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了Internet。目前,Internet已经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IC)2004年7月的统计报告显示[6],中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8700万(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8167万,9233万]),WWW站点达626600个,上网主机3630万台,在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382216个,中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量为53941M。

  (2)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及应用: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起步较晚。1986年,农业部提出了《农牧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组建了农业部信息中心。在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提出了《农业部电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设想》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些设想和政策促进了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加速了农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农业部1995年建立了“中国农业信息网”,并通过DDN方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该网现已初具规模,农业部与地方政府联合,在31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全国已有1千多个市县入网。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农业部为1000多个基层信息采集点、20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点配备了计算机,同时与中国农业信息网联网。实现了与国际和国内各省、市的网上信息交换,每天向全国发布电了信息快讯、市场动态分析和农业气象通报等重要信息。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成为农业综合信息发布的权威网站。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于1997年10月开始运行。目前,大部分农业高校已经进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在中国农业部门和农村已开始发挥作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该系统的建成使中国的草地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将过去由常规方法自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用该系统只需7天既可完成,运行三年,节约经费1669万元。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2中国农业网站的类型与特点

  中国农业网站从主办者属性分类大体可以分为3种:各级政府部门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科研和教育信息网站、涉农企业和机构信息网站。中央、省市、地县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纷纷建立了各白的农业信息网站,对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宣传农业政策法规、介绍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等信息服务。这些网站是具有信息权威性,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范围地域性的共同特点。农业科研和教育部门建立的各种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网站,除了具备专业权威性和服务范围地域性的特点外,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特点,因此其网络用户具有专指性,一般大多是为本系统、本行业服务,同时还具备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特点。涉农企业和赢利机构的信息网站一般是围绕企业经营范围,进行白身产品及技术服务的宣传与推销,以及开展电了商务活动,其主要的特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企业自身赢利为最终目的[7]。

  3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具体应用

  3.1国外信息农业概况

  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60%~80%是靠信息取得的。以1979~1989年为例,依靠信息技术使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3%,德国提高88%,法国提高90%,日本提高130%[8]。美国、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农业的生产能力、决策支持与环境控制条件、技术含量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

  3.2国内应用情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利用农业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3S技术(GPS、GIS、RS)、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技术,在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2.1农业信息资源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缺乏宏观的规划和布局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信息网络的管理设施与人才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如此,从国家到地方,都已开始重视并逐步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农业部局域网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200多个农业生产与管理用户实现了远程通讯、信息传递与共享。“九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经济信息化的重点工程——“金农工程”启动,正逐步使“农业信息快速路”与国家信息高速公路(CNII)接轨。全国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业或涉农网站,如以发布部颁公告、新闻为主,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农业信息网;以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为主,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还有中国北方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net.cn)、金农网(http://www.agrie.com)、陕西农业网(http://www.agri.sn.cn)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9]。同时,我国还相继建立了100多个农业数据库,如由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包括141种作物,27万份种质信息,1259万个数据项,总数据量590兆[10]。

  3.2.2作物模拟系统

  作物模拟技术于1965年由美国W.G.Duncan与荷兰C.T.DeWit二人首创,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过程进行模拟的一项新型技术。其主要的学科基础是作物生理学和作物生态学。我国在作物模拟研究方面起步较迟,进度较快。1983年高亮之等在美国发表了“苜蓿生产的农业气象计算机模拟模式(ATFAMOD)”。1992年,江苏省农科院将水稻栽培的优化原理与作物模拟技术相结合,建成了“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11]。

  3.2.3专家决策系统

  我国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和安徽省农科院合作研制了“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并在淮北的10多个县推广

  4

  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20世纪末,又成功地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为在大范围应用推广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铺平了道路。云南省在确定的35个民族贫困县推广农业专家系统,1998年,应用水稻、玉米、小麦、甘蔗、烤烟、苹果等粮经作物面积12.67万hm2,单位产量增加率8%以上,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年份,增产粮食8400多万kg,新增产值1亿多元[13]。

  3.2.4多媒体技术

  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多媒体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生动地将农业信息、农业技术迅速地传播出去,为农业生产社会化奠定基础,也为农业技术快速普及、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智慧农业的发展,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控制农业生产精确性。GPS、GIS、RS的融合发展,构成了一个功能完整且强大的空地采集处理系统,是快速获取农业数据的重要手段,也为农业的精确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14]。1996年,吉林省在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过程中研制出“多媒体玉米生产智能系统MIS-MAP”软件,并示范应用,使示范区3a增产玉米约5000万kg,增加效益5000余万元。

  4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策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差;信息农业成本过高;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我国虽已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信息农业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都成为信息农业实施的障碍,使信息农业普及难度加大。

  面对这些困难,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基地,加强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发展步伐[15]。

  5结语

  信息技术的出现,拉近了科研人员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使得多年传统的成果转化模式得以突破,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16]。21世纪的农业是信息化的农业,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农业信息技术将发挥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一系列完整的农业数据库对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加快成果的研究和转化步伐,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发展意义深远。

  5

  参考文献

  [1]许松琴.浅谈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08,25(4):113-114.[2]易启洪.论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1-2期,总第137-138期[3]李雪,肖淑兰,赵文忠.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报,2008,39(3):125~128.[4]车明诚,王慧颖,刘大勇.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3,(3):38~40.[5]姜春云.中国农业实践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44-265.[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http://www.cnnic.net.cn/download/2004/2004072002.pdf,

  2004-08-01.[7]郑涛.中国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第21卷第2期2005年2月[8]孙忠富.工厂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http://www.agri.ac.cn,2000-02-04:2.[9]钱平.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计算机与农业,2001,(1):4-6.[10]章练红.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上应用的现状[J].计算机与农业,1999,(3):3-6.[11]高亮之,金之庆,黄光翟,等.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1992.1-2.[12]刘晓燕.回顾与展望[J].计算机与农业,1997,(1):1.[13]李文.云南利用多媒体电脑建立农业专家系统[N].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04-13(3).[14]罗朝斌,赖钢.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北方蚕业,2005,4:3-5.[15]周丽娜.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第28卷第3期2008年6月[16]孟鹤.信息技术条件下科研单位开展农技推广的实践与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

  16055-16057.

  6

  

  

篇十四: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作用

  自毕业后我一直不在基层政府从事农村工作,更深刻的了解到信息技术对农业的重要性。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作制度的复杂性及农业的风险性与日俱增。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技术。

  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去,能够保证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现农业信息的发展新动态,不断开辟新型的农业市场,使农业产品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加大对市场价格的关注力度,使农业产品的经济效益能够不断进行提升。

  这对农产品的竞争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一种迫切的需求,即如何改进农业信息的管理、加工,使其结果有助于农民的决策。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精确农作(业)是信息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同种植业领域现存的若干技术组合而形成的、代表了农业发展方向的一项新技术。

  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业

  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

  农村建设包含四个重要环节:为农民提供可接入互联网的电脑终端设备,提供宽带网络连接,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互联网信息内容和软件解决方案,以及为农民学习使用电脑提供培训。

  中国有8亿农民,农村信息化需求是现实的、迫切的。农村人口密度低,尤其是边远农村,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中国移动“村村通工程”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也为农村信息化发展建设了“信息公路”。

  ‘电脑下乡’的政府补贴可以让更多的农民用上电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训农民怎么使用电脑,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增加收入。我们要考虑更长远的综合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因地制宜促进本地化产业链的形成。尤其需要在当地政府统筹下,把信息整合之后提供给农民,特别是像农业这种非常当地化的信息。

  1、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

  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

  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民

  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

  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二.测土,施肥,防虫病害就是一项非常关键而目前在我国尚十分薄弱的环节。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人力背负的手动植保器械社会保有量占到植保器械总数的90%以上,承担了我国病虫害防治面积的70%。这种方式的施药量大,防治效率低,而且近距离接触农药还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发展高新植保机械化技术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迫切要求。其中,农用直升机,特别是无人机成为我国科学家攻关的重点。机身震动小,可搭载机密仪器,喷洒农药更加准确,无废气,环保,易保养,维护成本低等特点。大大解决了对农作物病除害的防治和施药。

  三、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于化肥农药施用不合理、耕作管理不合理,以及随意堆放畜禽粪便等原因,使农业污染已由原来的点源污染

  1、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立体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不当、耕种措施问题和工业废弃污染物问题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所构成的从水体

  —土壤—生物—大气的立体交叉污染。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一般都是立体污染,污染物不仅危及某个“点”和“面”,而且往往会通过时空迁移、转化、交叉等过程,产生新的污染,甚至形成循环污染。

  2、信息技术在防治农业立体污染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防治农业立体污染中的应用概括为两部分。首先是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是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基础工作,它包括立体污染的信息采集、信息集成和信息库建设三大主要部分。其次是开发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农业立体污染管理体系,为农业立体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和先进技术手段。

  

篇十五: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当今信息化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信息化在我国农业方面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情监测上,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经我们专家共同努力,信息化已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标签:农业信息化;信息技术监测

  F49

  在我国,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各个领域,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资源和发展动力。农业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对农业资源环境的检测管理、气象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动植物生长和农业综合发展的动态仿真模拟,以及精细播种、施肥、灌溉、喷药等。

  1信息技术简介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以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接收和信息控制。这四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信息处理是核心,只有对信息处理后才能传递并应用,有传递就有接收,而信息控制又是贯穿整个始终。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人工智能、遥感技术、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都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2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

  2.1自然灾害监测方面

  在GIS技术支持下,可获取灾情信息与地面现实信息,将其相互结合,对干旱、洪涝、病虫害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测。农作技术已精确定位到lOm2为单位的小块土地上,大大降低了作物生产成本。及至1999年,美国使用精确农业技术约达90%,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迅速发展精确农业,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酝酿实施这一项目。目前我国也主要应用这些技术,结果显示,该技术可提升作物生长监测与诊断的时效性、准确性及智能化水平,促进作物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当今信息时代,要想保障作物安全生长,我们必须构建全套预防及解决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比如天气预报对作物的生长就至关重要,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也就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

  2.2作物生长监测方面

  现在很多地方使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即通过计算机来分析并模拟作物的生

  长全过程,从播种到出苗、生长、结果,每个阶段都由计算机来模拟现实中作物的生长情况,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的发现并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比如在作物的耕种、灌溉及收获一条龙生产上,实时控制系统给了我们极大的方便,完全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

  2.3农业环境监测方面

  随着人口增多,工业的发展,不但给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而信息技术这一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对农业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预测和预防各种危险的发生,从而保护和优化农业生产环境。

  3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3.1农民文化素质受限

  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急需高科技人才,这就成为农业信息化实施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政府应承担起引导责任,多派一些大学生深入农村,走到农民中去,为农民多普及一些农业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领导农业步入信息化道路。同时也要加宽网络传输通道,使信息送入各家各户。例如,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多开发一些服务农业方面的网络教学平台,让简单易学的农业知识在网络上普及,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比如动植物生长和农业综合发展的动态仿真模拟系统就特别形象逼真,容易操作和接受。通过网络论坛,还能实现农业技术交流,让农民提出问题并能获得解达,使农民易学、好学,有利于农业知识的快速普及和农业的迅猛发展。

  3.2信息农业成本过高,普及难度大

  农民无力购买昂贵的技术装备,使信息化农业难以推广。所以国家应对各别地区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补助一些贫穷落后的农业基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时,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因为它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必要时可以鼓励高学历农业技术人才下乡一对一教学指导,快速提高农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石玉林,封志明.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4):293.297.

  [2]杨邦杰,陆登槐,裴志远等.国家级农情监测系统结构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1997,13(1):16.19.

  [3]刘晓燕.回顾与展望——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上应用情况概述[J].计算机与农业,1997,(1):1.3.

  [4]梅方权.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景展望[J].计算机与农业,1997,(3):1.3.

  [5]吕晓燕,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5):6.

  [6]严泰来,朱德海,张晓东.大力发展“3S”技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

  

  

篇十六: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课程论文

  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作者:梁亚洲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农学14-2,学号:1011210232)

  摘要:精确农业农业要实现三方面的精确:一是精确定地即精确地确定灌溉、施肥、杀虫的地点;

  二是精确定量,即精确地确定水、肥、杀虫剂的施用量;三是精确定时,即精确地确定定农时操作的时间。这三面的精确,是通过组成精确农业体系的若干项信息技术的发展并通过信息系统集成而实现的,其中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要干技术(RS)/作物管理专家系统、变量投入技术(VRT)等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精确农业农业现状应用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谈不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展很不平衡,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信息化手段和成果的应用无疑将加速这一进程。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农业信息化具有不同的内涵。目前,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农业信息技术应用;(2)农业信息资源;(3)农业信息基础设施;(4)农业信息安全;(5)农业信息化环境。

  •1我国的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在耕地方面

  1.11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耕地减少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这是原因之一,这其实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第一,城镇用地浪费严重(城镇面积的扩大基本上是靠征用近郊土地,主要是占用耕地。);第二,村镇用地扩展无度;第三,工矿交通废弃地多(我国废弃地复垦率低)。还有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地方经济权力分化日益明显,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强烈的占用耕地的冲动,主要表现在发展地方经济驱动、土地收益日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搭车收费”形成占用耕地的恶性循环。数量经济分析也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财政收入对占用耕地的依赖在增加。因此,需要对影响我国耕地保护的经济体制障碍进行改革,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对占用耕地的依赖。

  年份

  1968~19781978~1997

  1968至1997年间耕地面积变化[1]

  年平均耕地面积净变化量

  +(增加)—(减少)

  16万公顷

  —

  23.25万公顷

  —

  (图一)

  1

  年份19491952195719621965197019751979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课程论文

  1949至1979年间我国按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情况[2]

  平均每人

  平均每个农业

  平均每个农业劳

  占有耕地

  人均占有耕地

  动力占有耕地

  2.71

  3.28

  2.82

  3.29

  9.35

  2.59

  3.10

  8.69

  2.29

  2.76

  7.25

  2.14

  2.57

  6.64

  1.84

  2.18

  5.45

  1.63

  1.91

  5.08

  1.54

  1.83

  5.01

  (图二)

  1.12耕地质量退化。

  目前,我国的耕地普遍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地使用耕地造成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水土流失。由于不重视用养结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小,吸附营养物质的能力就低,在流水的作用下营养物质流到耕地以外造成地力下降。二、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在灌溉过程中,不注意灌排结合,造成盐分在土壤表面积累,导致盐渍化。三、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污染的物质很多,有农药、化肥、污水、垃圾和一些未处理的畜禽粪尿等,都可能造成土壤污染。四、风力侵蚀。在风力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一场大风可能吹走大量表层土壤,导致土壤退化。五、酸雨也是造成耕地板结的一个原因。

  1.13耕地人数方面

  曾有专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未来,土地谁来耕种”[3]。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出现缺乏劳动力的局面,仅剩下老人、孩子等无劳动能力的留在家中。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均耕地面积少,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一年到头待在家里种地收入不多,其收入已不能维持家庭生活。二是外出务工可前去大城市,不但见了外面的花花世界更赚了更多的收入。其次,思想上认为务农是一个很丢人的职业。

  •2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是指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使用信息的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技术。它及通信、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于一体,国外又称之为“3C”技术,其内容包括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控制技术,漆工呢过对应着人体信息器官的功能,即感觉器官、传到神经网络、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

  •2.1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2.11微电子技术

  它是随机成电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包括系统与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与封装等一系列技术,以芯片和集成电路为研究重点,发展趋势是不断缩小电路元件的尺寸,提高集成度,是集成电路体积变得更小、重量更轻、耗电更少、功能更强。

  2

  2.12传感技术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课程论文

  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又称换能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制/建造、测试、应用及评价改进等活动。现代传感技术就是人们采集获取信息的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雷达技术、遥感技术和遥测技术等。

  2.13信息存储技术

  它是人们记录保存信息的技术。最原始的信息存储技术或是结绳记事,后来文字符号在石板、木片、树叶、只等介质上记录信息,而现代存储技术包括磁存储技术、光存储技术、微缩存储技术等。

  2.14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快捷、精确进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它是20世纪最重大的发宁之一,促进了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计算机在科学计算、数据采集和处理、信息传输和处理、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方面应用广泛。

  •2.2农业信息技术(Agriculturalinformationtechnology,AIT)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农业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供新的思路、管理技术、试验手段和传播途径,可应用于农业环境与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农田精细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灾害防治、农业教育与培训等领域,能促进传统经验型农业向现代精确农业转变。

  2.21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在农业领域引进计算机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1年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1986年<计算机农业应用>专刊创刊并公开发行。从1990年开始,我国开展了智能话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及使用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1995—2000年期间,国家“863”计划306主题在全国相机选择建立北京、云南、杨凌等22个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1997年10月,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建成,开始组建农业信息网络“金农工程”。2001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此同时,我国一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相继成立有关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机构,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的科研与教育、示范与推广工作。

  进入21世纪,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几乎都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产业大而不强,需尽快改变我国信息产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尽管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应用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不高。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广大农业工作嚣文化素质较低,信息应用的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尤其在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中,信息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信息技术又专长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右短缺,已成为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一大障碍;二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生产规模的扩大,

  生产规模小时,信息技术的需求不会太大。而我圈由于地形复杂,难以形成农业产业化、机械化、集约化,使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三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由于农业信息技术设备成本高,信意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采集手段落后、数据库种类不全、

  3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课程论文

  规模不大而且分散。阻碍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四是农业信息专业化人才匮乏,当前由于缺少能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从而使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化水平低,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科研、教学、管理和技术推广的要求。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局面。因此,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我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3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2.31农业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系统是存储、维护和向应用过程提供数据的软件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它通常由软件、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员组成。其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各种宿主语言、实用程序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秋来并存放在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崽子额数据位多个应用服务,地理与具体的应用程序。数据库系统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从以科学计算为主转向以数据处理和事务管理为主,从而使得计算机得意在各行各业包括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取得很大的进展,涌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如分布式数据库、并行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OODB)、Web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DataMining)技术等。数据库是重要的信息产品,是信息化的基础。

  2.32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的开发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和专家系统(Expertsystem)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实质上它是指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内能象人类专家一样解决复杂现实。目前农口已开发并应用较好的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的有200多个,分为“高产型”、“经济型”“优势型”等类型,涉及粮食、果树、蔬菜、畜牧、水产等不同的生产领域,如农业规划预测系统、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小麦玉米品种选育专家系统、小麦计算机专家管理系统、中国农电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2.33农业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综合一体化,并能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相结合,可以迅速、生动地传播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它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式操作,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农民文化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目前我国农业多媒体产品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网络多媒体产品,在互联网上供用户使用。另一类是多媒体光盘产品,包括数以千计的VCD产品和电脑交互式光盘产品。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在国内最先成立了多媒体农业信息产品研发基地一多媒体制作部,制作了大量的农业多媒体光盘产品,内容涉及大田作物、园艺作物、畜牧兽医、水产养殖、林业特产、食用菌等各个领域。如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饲料配方专家系统、农业信息咨询系统等,可脱机使用。

  2.34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也称精准农业,是指由信息技术支持,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广义的精确农业泛指大农业领域应用相关技术,而狭义的精确农业专指在种植业应用这类技术,因而后者也称为精细农业。精确农业要实现三方面的精确:一是精确定即精确地确定灌溉、施肥、杀虫的地点;二是精确定量,即精确地确定水、肥、杀虫剂的施用量;三是精确定时,即精确地确定农事操作的时间。这三方面的精确,是通过组成精确农业体系的若干项信息技术的发展并通过系统集成而实现的,其中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作物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变量投入技术(V

  4

  RT)等。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课程论文

  下面以变量施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棉花滴灌技术为例来说明精确在农业上应用的重要性和意义。

  例一变量施肥经济效益分析

  年份

  处理

  不同年份变量施肥经济效益分析[4]

  肥料投入(元/公顷)

  产量收入

  纯收入

  尿素磷酸二铵合计

  /(元/公顷)/(元/公顷)

  产投比

  变量区384450

  834

  8168

  7334

  9.79

  2003~2004对照区384450

  834

  7623

  6789

  9.14

  2005~2006变量区384450

  834

  8250

  7408

  9.89

  对照区384450

  834

  6600

  5758

  6.84

  (图三)

  例二棉花滴灌技术

  一、滴灌在棉花生产上的意义

  精准灌溉应用棉花滴灌技术,注重农田灌溉而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水、肥需求,其目标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二、棉花滴灌的类型

  新疆多为灌溉农业区,目前在棉花栽培上大面积应用的主要是膜下加压滴灌和膜下自压软管灌。

  1.大田膜下滴灌就是将滴灌系统的末级毛管和灌水器,通过改装后的播种铺膜铺管联合机,在拖拉机的索引下,在膜下与地膜、种子同时一次作业铺设完成后,毛管入口与相应的支管(铺管)干管及配套设备连接组成一体的供水系统。。

  2.棉花膜下自压软管灌自压软管是利用渠道和条田地势差产生的压力,将水通过塑料送到作物行间。其输水系统如:水源(河、库、井水)—水渠—计量装置(闸门、量水堰)—过滤网—施肥箱—中心管—毛管—出水孔。

  三、棉花滴灌的优点

  1.节水棉田应用滴灌技术,滴灌为棉花生长发育提供了较好的土壤环境,一般全生育期地面灌溉3~4次,需水600立方米,土壤水分亏缺,旱涝不均。而滴灌每次水量小,灌次多(20~25立方米/次,灌溉11~13次/生育期),土壤基本无旱涝不均的现象,土壤中水、气比较协调,单株成铃多,以利高产。

  2.提高肥效利用率目前新疆大面积推广高密度栽培技术,667平方米留苗由过去的1.2万增加到1.6~1.8万株,产量虽有提高,但增产幅度仍不理想,即高投入、高密度,并不高产,滴灌肥随水入是克服这一缺点的唯一方法,因此人称滴灌是棉花生产上的又一次革命,一般比常规灌溉增产15%~20%,中低产田效果尤为明显。

  结论

  5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课程论文

  农业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不仅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方法和试验手段,受到农业科学家的高度评价和广泛重视,而且作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先进技术工具和高效传播载体,能够像各级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者的普遍欢迎。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应用,首先需要在高等农业院校开设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使学生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的研究、示范、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能力。

  致谢词本论文是在我5天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通过往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和网上参考有关书籍下完成的。并特别是老师给我们的论文格式中,让我对论文的格式有了清晰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对我们的亲近随和,认真负责,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借此机会向关心我们的所有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金继运.精准农业机器在中国的发展前景[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4(1):1~7[2].刘基余.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3].罗锡文,张泰岭,洪添胜.“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及其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32(2)

  103~106[4].李雪肖淑兰赵文忠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3);1~4[5].承继成陈秀万马洪兵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北京[M]:科学出版社2004.8285~301.20~26[6].李杨.浅析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J].黑龙江农科院2007(6);110~112[7].马成林.精密播种理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孙成明;朱薇;杨一中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况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5(24).1~2[9].韩千红.农业科技档案规范化管理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3(6):1019~1020[10].任蔚.对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研管理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1(3):28~31

  [11].苏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J].计算机与农业,2003(10):1~3

  [12].梅方权.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导报,2003,5(10):3~5.[13].杨国强,王双喜,杜伟.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发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

  1~4[14].赵继海,张松柏,沈瑛.农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2.2~6[15].王树进,崔玉亭,刘志民.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向[J].农业科技管

  理,2004,23(5):28[16].刘世洪.农业信息技术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

  ·附录

  [1].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2009-12-07

  6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课程论文

  http://biyelunwen.yjbys.com/fanwen/jingji/99206.html[2].30年来我国按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农业技术经济1983年03期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YJS198303003.htm[3].赵磊.科技致富向导[J]2011(34)[4].承继成陈秀万马洪兵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北京[M]:科学出版社2004.8285~301.20~26

  7

  

  

篇十七: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计划与管理、畜牧兽医、农村工业和农机化管理、农产品商场销售、食品工程等农业系统的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作物栽培、动植物育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农业经济效益分析、杂草控制、储存管理、市场销售管理、作物轮作、森林环保、家畜饲养等方面,几乎遍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做出了贡献。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是控制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在应用方面,智能控制可解决非线性、不确定和复杂的系统问题;在理论方面,智能控制通过符号、经验、规则来描述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设施园艺控制:温室智能控制系统、高效施肥喷药系统等设备和技术在设施园艺生产中进行应用,设施内部环境因素的调控由过去单因子控制向利用环境、计算机多因子动态控制系统发展,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保证了园艺产品的鲜活度和全年持续供应。畜牧养殖控制:以自动化、数字化技术为平台,通过模拟生态和自动控制技术,每一个畜禽舍或养殖场都成为一个生态单元,能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实行自动送料、饮水、产品分检和运输。水产养殖控制:养殖场配置水质实时在线连续监测装备,利用渔业养殖环境实时在线水质监控系统,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异常水质实时监测报警,远程控制与调节输氧或水温。

  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应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生产活动、单一的经营环节、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覆盖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为农户、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提升农民和涉农企业收入。同时信息技术支持生产经营、经济发展、管理决策和农民增收的效果,将不再是星星点点,而是由点到面,由一个企业到一个行业,由一个小区域到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将呈现一种效果普及化的趋势。

  感谢您的阅读!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