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4篇

时间:2022-11-13 09: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4篇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学习目的:1.掌握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一些基本概念。2.熟悉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优缺点。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4篇,供大家参考。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4篇

篇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学习目的:1.掌握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一些基本概念。2.熟悉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优缺点。3.了解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其产生的历史背景。4.了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基础知识。5.了解当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发展的最新特点。学习重点: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2.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和里昂惕夫反论3.保护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国际贸易特点,揭示国际贸易规律和展望其发展趋势的理论知识基础。

  一、自由贸易理论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第二阶段,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第三阶段,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第四阶段,是里昂惕夫反论所引起的对要素禀赋学说的扩展。(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其代表作是《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这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1817年,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发展了这个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要素比例说又叫要素禀赋说,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在《域际和国际贸易》一书中阐述这一学说。

  三个主要结论: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那些种类的商品。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

  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

  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也就是说,资本丰裕的国家将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反之,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四)里昂惕夫反论(LeontiefParadox)

  里昂惕夫反论全称为“里昂惕夫稀少生产要素论之谜”,简称"里昂惕夫之谜",由美国哈佛大学行政管理系经济学教授里昂惕夫(W·W·Leontief)提出。他认为,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推断,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应体现出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特点。可是,当他在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美国的贸易结构时,却得出与此完全相反的结论,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他认为美国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也就是说美国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

  二、保护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社会出现分工和国家产生以后,经长期对外贸易的实践,于15世纪初形成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它代表了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资本阶级的利益。它追求的目的就是在国内积累货币财富,把贵重金属留在国内。

  重商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1)一国的金银等贵金属的拥有量是其富裕与否的标志(2)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财富和货币是完全统一的,财富就是金银,是衡量国家富裕的唯一尺度;(3)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4)“顺差”是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尽量扩大

  出口。重商主义分为两时期。早期又被称为重金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

  的威廉·斯塔福(W.Stafford,1554-1612)。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司·孟(ThomasMun,1571-1641),主要著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重商主义的政策和措施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们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的理论

  李斯特(F.List,1789-1846)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的学说。

  1.对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1)指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2)批评古典派自由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3)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2.保护的对象与时间(1)保护对象的条件:①农业不需要保护。只有那些刚从农业阶段跃进的国家,距离工业成熟时尚远,才适宜于保护。②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③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2)保护时间:30年为最长期限。3.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三)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

  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它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篇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

  国际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劳务交换的经济规律,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政策和实务操作的理论和应用为一体的经济学科,其内容包括原理、政策和实务三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叙述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演进进程及其规律,介绍、评论传统国际贸易理国际贸易新理论,并依据当代贸易实践对国际贸易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探讨。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这一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接下来,我们就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贸易理论。这一理论包括重商、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论以及机会成本论。下面我着重介绍比较利益论,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利益理论。比较利益论以一系列假定为前提。比较利益论认为,1、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出绝对成本地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虽然这些产品的绝对成本高于其他国家,但是用它可以换回更多的商品。2、只要存在比较差异就可以进行两国之间的贸易分工。比较利益论所依赖的的前提条件过于严格;把多数的经济形态抽象成静态的状态,忽视动态分析;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里昂惕夫之谜。下面我着重介绍要素禀赋理论,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

  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

  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生产要素禀赋论是瑞典的两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提出的,奥林在他的老师赫克歇尔提出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这一理论突破了单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局限,而是从比较接近现实的要素禀赋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国际贸易新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相对稳定,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与战前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相对扩大,产业内贸易发展。对于这些情况,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难以作出有力的解释,因此,经济学家们在里昂惕夫之谜的推动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不断探索。先后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有可获得性说、熟练劳动说、人力资本说、偏好相似说、技术差异论、产品生命周期说、规模报酬递增说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技术差距论(又称为创新与模仿理论)。

  技术差异论把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联系起来,认为正是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优势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技术差距伦认为,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基础在于,它们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商品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国生产该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在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假定条件下,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表现为各国劳动力熟练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别。在这里比较利益实质

  2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上是比较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从而是劳动力熟练程度在各国的差异。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各国在同一商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又进一步表现为,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是相对劳动生产率,即表现为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差别。在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的情况下,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家时,从相对意义看,该国专门生产其中一种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商品时,可以发挥本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即将本国的生产要素都投入到生产其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商品。进而通过贸易交换到本国放弃生产的那种产品。相应地,尽管另外一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另一国,但是它仍然可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于外国)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进而通过交换,获得本国放弃生产的商品。在这里技术差异—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成为各国进行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原因和决定各国专门生产某种商品结构的基础。这种贸易和分工使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都获得了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从产生到发展,逐步走向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丰富多彩,为国际贸易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篇三: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A.重工主义学派

  )B.重农主义学派

  C.古典学派

  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

  A.顺差

  B.平衡

  C.逆差

  D.收支相抵

  4、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5、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

  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

  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

  A.甲国应生产出口粮食,乙国应生产出口布

  C.甲国应生产出口布,乙国应生产出口粮食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B.甲国应进口粮食D.乙国应进口布

  )

  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

  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

  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

  (

  )

  A.绝对优势C.绝对劣势

  B.比较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

  )

  A.乙国进口小麦

  B.甲国出口布

  C.乙国出口布

  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

  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

  )

  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

  15、根据相互需求理论,贸易利益分配取决于(

  )

  A.国际具体交换比例

  B.两国经济实力

  C.进出口产品性质

  D.比较优势大小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属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

  )

  A.劳动力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B.规模收益不变C.商品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移动,两国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D.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E.两国商品和劳动是完全同质的

  2、绝对优势理论的理论贡献包括(

  )

  A.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从生产领域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

  B.认为贸易是互利互惠的,为自由贸易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C.认为贸易是单方面受惠的D.绝对优势理论解决了国际交换比例问题E.

  绝对优势理论为所有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

  3、下列哪些属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

  A.国际分工中若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B.国际分工中若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不存在

  C.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优势比较大的产品

  D.两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后,通过自由贸易,对两国都有利

  E.两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后,通过自由贸易,只对落后国家有利

  4、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在于(

  )

  A.只讨论两个国家的情况,不具有代表性

  B.古典贸易理论的理论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现实情况

  C.没有解决国际交换比例问题D.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不科学E.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解释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5、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共同点包括(

  )

  A、都认为只有劳动生产率有绝对差异才能够发生贸易

  B、都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C、贸易的发生对贸易双方互惠互利

  D、认为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E、都没有解决交换比例问题

  三、判断题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自由贸易。()2、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

  则该国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4、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也具有比较

  优势。()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自由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

  6、产品的比较优势通常通过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定。(

  )

  7、国际分工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

  )

  8、在特定的比较成本理论模型中,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生产成本是互为倒数

  的关系,而机会成本又与相对生产成本呈互为倒数的关系。(

  )

  9、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相对成本概念。(

  )

  10、比较利益理论是建立在机会成本不变的基础之上的。(

  )

  四、名词解释1、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3、相互需求4、相对价格5、重商主义

  五、简答题1、分析比较优势理论与相互需求理论的区别。2、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3、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4、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5、简述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六、计算题

  1、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2、两种产品多个国家的情况。下表给出了4个国家生产1单位大米和小麦的劳

  动投入量。已知国际市场均衡的大米相对价格为2,则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各

  

篇四: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为重商主义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

  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相互需求理论。(一)、重商主义理论(15世纪—17世纪)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

  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社会财富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被认为是财富的代

  表形式和国家富强的象征。外贸被称为是财富的源泉。主要内容:1、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积累财富2、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

  3、获取财富的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4、国家的政策:“奖出限入”5、各国间的贸易是:“零和博弈”

  重商主义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货币差额论:(15世纪—16世纪中期)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贸易差额论:(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额顺差的原则。(二)、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产生背景:1、实践背景: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手工业正向机械大工业过渡。英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突破重商主义奖出限入、反对金银外流等思想的束缚,进口原料,发展工业生产。2、理论背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绝对优势理论观点概括: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

  1

  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亚当·斯密:《国富论》;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劳动价值论。2、实践背景:19世纪初期,英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基本概念:古典定义: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地比另一国低。新古典解释:指一国以比另一国低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商品的能力。(四)、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五)、里昂惕夫之谜(20世纪)代表人物:瓦西里·里昂惕夫,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背景: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引发了持续一代人的争论。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模型的检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六)、相互需求理论代表人物:约翰·穆勒相互需求理论简介:相互需求法则:一方出售商品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在互惠贸易的范围内,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贸易条件)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当两国间商品交换的比例与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等时,两国的贸易达到均衡。二、新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分为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

  2

  (一)规模报酬递增理论(20世纪)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85年和艾涵南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一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规模报酬递增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二)技术差距理论(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波斯纳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主要观点: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意味着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样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因而,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主要观点: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地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像波浪一样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推进。(四)产业内贸易理论(20世纪70年代)背景: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的60、70年代,国际贸易呈现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型。产业内贸易:相似的或相同的产业内相似产品的交换贸易。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完全不同的产品交换。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明显的相似性,即高度发达的、类似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中,横向制成品的贸易增长快速,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则相反。(五)偏好相似理论(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在1961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一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水平提高会使得该国的代表性需求向着某种比较昂贵的商品移动。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3

  对商品需求偏好也不同。/

  4

  

  

推荐访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 传统 理论